百日親子類文章輸出Day Eight-經濟早斷奶(暨入島申請)


兩件小事

第一件

朋友們一起在暢想未來,提到孩子的問題,我洋洋灑灑強調了孩子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談到學生期因為成績被關注的自豪感。一朋友耿直回復“但是畢業后,成績這些根本沒有用啊”。當時語塞,心理卻是各種耿耿于懷。

第二件

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實習工資非常低,當時大概只有1200元。爸爸新買給我上下班的電瓶車被偷了,親媽說“你自己工作了,家里就不負擔你的開支了,我們先替你墊了買一輛新的,但是這個錢,你是要還的”。當時感覺到壓力山大,要知道大學的月支出就已經達到1000元每月,這要省到猴年馬月啊。

之后朋友們陸續買車了,問起我說,你呢?什么時候買呢?我又一次意識到雖然這些年工資漲了一些,但沒有存下多少錢確是不爭的事實。

有一次吃飯,我傻傻地問了父母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從小跟我說要好好學習呢?既然畢業后比拼的根本不是成績,而是賺多少錢?!边@個傻問題,我不希望有一天我自己的孩子也來問我。

記賬心得-做了N年假預算

14年開始在挖財記賬,算下來也有記了完整的3年。

也做預算,但是呢,到現在也不能很好地克服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毛病。這毛病通常是怎么產生的呢?

1、想要跟需要,傻傻分不清楚。

2、順從心意的不可控的購買欲望,尤其是衣物。求多不求好,常常是打開衣柜找不出一件可以穿的衣服,然后又重新開始淘寶。然后惡性循環。

3、容易被優惠政策沖昏頭腦。例如,滿減,這種誘惑對我而言,就是十坑九入。

4、大額支出太沖動。這種錯誤通常發生在學習投入上,有學習的想法固然好,但是不管學習的東西是不是興趣所在,盡憑一時沖動,真正是很大的問題。例如報名學日語,目標是去日本旅游的時候,能夠會簡單的會話。然后去了之后,發現學校請的是兼職的老師,沒幾個月換一次,甚至換個老師,還要換一種教材,就沒有什么心思了。又例如報名米課,一開始計劃的很棒,說要每天學一課,然后真正報了名,要好幾個星期才想起來打開看看。這種學習的習慣,沒有強烈終端目的的學習,都需要克制。畢竟精力有限呢。

關于理財的理解-缺的是行動啊!

第一條

最認同的一條是“支出=收入-儲蓄”。而我的不走心的認同結果就是到現在繼續重復著“儲蓄=收入-支出”,所以依然是花爽了再說,到月底一看,“呀,預算又超了!”,然后,下個月依然呃。強制儲蓄這個習慣,越早養成,第一桶金的積累就完成得越早。Oscar,我的乖寶寶,老娘自己會盡快往這個方向努力的,我做不到的事情,我不能強求你完成,這才是以身作則呢。

第二條

不斷增加被動收入,最好被動收入能覆蓋支出,那才是走向財務自由的正確姿勢。一般我們的收入來自于工資,這在剛工作的時候,是全然沒有問題的。但是長遠來看,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月一個月,交完房租水電留下吃飯錢,工資“白領”,等著下個月的工資,這跟圈養的動物有什么大的差別呢?況且,僅僅滿足生存,就少了很多生活的高級趣味。若還想著出國旅游、鼓弄花草、會點樂器等其他情趣雅事,沒點經濟支持,首先物質上不允許,更別提時間上的寬裕,也不要奢求精神的富足。

第三條

開源節流。

能開的源有哪些呢?工資的上漲、兼職、P2P、基金、股票、保險、房產,等等。

能節的流呢?必要的優惠政策、信用卡的免息期政策,等等。

這一條很講究認知的提升。目前在玩的有P2P、返利網的應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都是很穩妥的。

之前也玩過基金、股票,但是發現沒有理論基礎,完全跟風,就是在跟口袋里的錢say byebye,后面全部就清空了。投機是最快散財的方式。

現申請入島,是希望能成為一個有理財方面的理論知識武裝的寶媽,先增加一些被動收入,減少新成員Oscar的支出負擔。之后,慢慢改善生活方式,能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閑錢出去走走。再之后,如果能慢慢放棄工資收入,獲得時間自由,多陪著Oscar成長,就更好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