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孝公薨有感
文/藍天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一響亮的口號,在整部劇中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然而,孝公薨于函谷關上這一集中,再聽這句鏗鏘戰歌時,心中卻難過無比。
秦孝公贏渠梁,為國恥而來的一國之君,他沒有如其他君王終止生命于臥榻上,而是帶著虛弱的病體,登上了變法后新軍收復的秦東戰略重地函谷關,高高地站在函谷關上,深情地俯視著山東遼闊的蒼茫大地,悲壯地發出了人生苦短的感嘆,抒發了自己并吞八荒、囊括四海的壯志后,帶著未了的遺憾離開了他熱愛的人世。
隨著臣民們悲痛的“君上”呼喚聲,淚水竟沖破了我的眼眶,無聲地順著雙頰緩緩而流。不知為何,似乎從沒有歷史劇能讓我如此悲傷,那一刻,心中竟莫名的凄涼,仿佛自己也成了站在他身旁的臣民一樣。
一代明君去了,但他的貢獻卻永遠被載入了史冊。
初任國君時,他頂著來自老世族的壓力,采用雷霆手段,據理說服眾臣,割河西于強魏,以休戰來養民,并血書國恥以明志。二十余年的變法強秦,終究得以收復割地,還了他當年那一句:二十年后,我會奪回來的。
面對公父秦獻公戰死沙場,他知道,秦國當時的第一要務不是復仇,而是要強國富民。面對老秦人剛正好戰,有仇必報的錚錚誓言,家仇國恨兼具的他,只能冷靜地以一句“父仇為私,和戰為公。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懲罰?!卑汛缶址€定地統攬了下來。
從此,身為一國之君的他,背負起強秦的重任。表面看來,秦孝公是一個勇烈剛猛浴血疆場的英勇戰士,而今又是一位或冷靜沉穩或熱血激揚的一國之君,然而,身為人子的他,也是有著柔弱之情的。
面對娘親時的一句:“娘,渠梁不孝”,面對愛人時的一句:“玄奇,渠梁今生有負于你”,面對盟誓知音時一句:“君為青山,我為松柏, 粉身碎骨,永不相負”,以及面對臣民時一句:“贏渠梁的血,定于老秦人流在一起!”讓我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之的一代明君。
初為新君時的他,面對的是即將被六國瓜分的窮秦弱秦,但那時的他便異常冷靜,面對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困境地,他的一卷求賢令,令天下風翻云起。
事實證明,求賢令是順應民心的。求賢令一出,君求賢而擇臣,臣求明而擇君,君明臣賢則成青山松柏的盟誓君臣,秦孝公與商鞅,便走上了長達二十余年的強秦變法,富國富民,收復失地的艱難道路。
自商鞅推行新法開始,秦孝公以青山松柏為約,力挺商鞅變法,即便新法劓刑大哥贏虔,他也未徇私枉法,并忍痛流放太子贏駟到關中山野,以支持新法。然,一心為公的他,最終積勞成疾,盛年病逝。
他是秦國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他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采用的論軍功賞爵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國民的參戰熱情,并徹底地根除秦國的封建制毒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秦國國勢蒸蒸日上,為百年后秦國的大統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函谷關上,孝公臨終前長嘆:上天啊上天,假使再給我二十年歲月,嬴渠梁當金戈鐵馬定中原,結束這兵連禍結的無邊災難,還天下蒼生以安居樂業,何天不假年,使嬴渠梁并吞八荒之雄心,化作東流之水矣,天哪,你何其不公??!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悲壯的戰歌聲中,一代明君,盛年早逝,一統天下的心愿終成憾事。
秦孝公出殯,話外音悼詞:
公元前338年,壯志未酬的秦孝公贏渠梁逝世,時年46歲,秦孝公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天才領袖,在大戰連綿的戰國時代,他接手幾乎要被山東列強瓜分的窮弱秦國,穩
定亂局,發奮雪恥,精誠求賢,奇跡般的騰挪出20余年非戰歲月,極其成功的在秦國建立起堅不可摧的戰時法治社會,為秦國崛起奠定了第一塊基石,為中國文明史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漫天白雪,三生雪酒,鞅雪訣別……全劇拉上帷幕。
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