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想了好幾天,從斷更那天開始寫,直到今天才算把它碼完。
01
前幾天傍晚去教室,時間將近八點了。在路上低頭看手機的空,聽到幾句鄉音很重的普通話:
“同學知道該去哪里報道嗎”
抬頭看,是一個矮矮胖胖的大叔背著個包,在跟兩個女生問路。身后跟著妻子和拉著箱子高一頭的男孩。那天是新生來學校注冊報道的日子。
“你們是來報道的嗎”一個女生小聲問道,
“是啊”
“現在已經很晚了,你們還是先找宿舍吧”
后面我就沒有再聽,趕去教室了。
可能是家離學校很遠很遠,可能是路上出了些小問題,也可能是沒卡好時間,才導致到學校已經天黑了。可惜,報道的攤子都撤了,領路的志愿者也不見了。
我見過夜晚到學校的,未遇見過晚上到學校報道的。
接下來,這一家三口可能要一路找到宿舍,聯系代班,匆匆忙忙收拾宿舍,爬上爬下整理床鋪,再匆匆忙忙吃一頓晚飯,可能會找一家賓館暫時休息一下,也可能會連夜趕回。
不想去想,他們離開的時候是怎樣的。
盡管奔波忙碌了這么久,至少,他們心里應該是驕傲并開心的。
當天迎新的時候,一個做志愿者的朋友說,今年怎么感覺家長比新生還多,今年明顯人要多啊。好多都是一整個家出動,大包小包,端著盆提著箱子。
他們坐在路邊,坐在樹蔭下,拿著學院發的單頁等著孩子,或與旁人扯幾句,問問你家孩子是哪個系我家孩子是學什么的。
02
想起來去年我開學的時候,我爸送我來上學。
走的時候只簡簡單單幾句話,“我回去了,你也回宿舍吧”
我只點點頭就回了宿舍。大概半小時后我爸打電話過來:在大學要把學習搞好,跟同學處理好關系,也要照顧好自己,你箱子里你媽給你多放了幾件衣服,別只顧著好看,冷的時候要知道穿。沒錢了就給我說聲。
他不管我聽沒聽,只顧自己說,末了說:“有什么事給家里打電話”
這些話他都沒有當面給我說。
我不知道該回些什么,只回應”知道啦知道啦“
初進大學的時候,心里滿是對新生活的期許,對新環境的規劃。想著加什么社團,想著學校附近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想著什么時候跟老同學約一次。就沒有想著跟家里通個電話,問爸媽一聲好。
03
舍友提起過,去他年剛來的時候,他爸幫他打點好一切以后,帶他去餐廳吃飯。吃飯的時候,他爸忽然起身去一個窗口問:有沒有酒賣。
舍友有點生氣:身體不好還總喝那么多酒,說那么多次就是不聽。
他爸夾起一塊肉,像個孩子一樣邊嚼邊笑笑說:以后,你就只能等到過年的時候再看到我喝酒了,你也不用生氣啦。
舍友沒說話,低下頭只顧往嘴里扒飯。
家是南方的一個小城,來這北方只身一人。
舍友要送他爸去車站,他爸不肯。爭執不過,他爸答應他送自己到校門口。舍友看著他叫車,等車,然后蹲在路邊從兜里掏出一盒煙,風有點大,點了幾次都點不著,于是轉過頭用手擋著,點了兩次才算點著。
等了幾分鐘,車來的時候,他爸猛抽了一口煙,把煙頭扔到腳下踩了踩。
“行了, 你回去吧”
舍友看著他爸上車,轉彎,俞開俞遠。
大概到上火車的點,他爸給舍友發了條消息:照顧好自己,好好學習,別貪玩。
應該,很多父親都一樣吧,平日里扮演嚴肅的角色,有些話憋在心里,想囑咐可又不知道給怎么開口。
04
暑假在家里總被嫌棄,我賭氣說:國慶假我也不回來了。我媽臉一沉,“不回來也不用給你打錢了。”
在收拾東西回學校的時候,我媽問我“國慶不回來你不帶冬天的衣服嗎”
我說“裝不下了,國慶假再回來一趟吧”
高三的時候曾信誓旦旦的說:我一定不留在本省,我一定要出省,一定要去別的地方讀大學。表哥問為什么,我說,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來表哥知道我報了省內的學校,調侃我。我糊弄糊弄說:這樣省錢啊,來回買車票也方便。
想擺脫,想逃離,可最后還是不舍。
當初,都嚷嚷著說要走,最后,都留下來。
在學校門口看到合照的新生,爸媽臉上掛著的那種笑,是發自心底的笑,是不由自主的笑,能想象到他們發到朋友圈里的自豪:看我家孩子,多棒。
我小升初那年,不知道我媽從哪里學的織毛衣,非要給我織一件。我們都不在家的時候,她就拿起毛線跟針,開始慢慢摸索,順著紋路看接下來怎樣織更好看。
她織到一半的時候,非要讓我試一下。是一件大紅色的毛衣,我當時很反感:誰會穿這種顏色的毛衣啊!
織好的時候我媽要我試,我試了試說太大,就扔到沙發上跑出去玩了。
后來每當天氣冷的時候,我媽都會把那件毛衣翻出來:現在不大了,你試試,再不穿就小了
可我每次都很討厭它,就是不穿。慢慢地,我媽也不提這件毛衣了。
去年初秋,腦子抽風,又纏著我媽給我找出來,看看還能不能穿。“你看,當時你還嫌難看呢”“會不會有點小”“你穿穿試試”“哎呀,小了小了”“回頭我抽空再給你織一件”
冬天,我媽給我買了一件酒紅色的羊毛衫,但是我一點都不喜歡。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老了,他們不懂我,不需要他們照顧不需要囑咐嘮叨那么多,但是啊,自己在最脆弱的時候渴望的就是爸媽的幾句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寫: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大概,誰都會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驕傲,殊不知,父母才總是為自己好的人
父母也是一樣,希望我們能夠長大,希望我們夠勇敢。但是,他們也希望我們有時候發點小脾氣,撒個小嬌,你還是我的孩子啊。
依稀記得跟小外甥一起看動畫片的時候,胡圖圖說過: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家,下大雨了在家都不用打傘。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群里問:你們有沒有某個時間,會想家
月半?李說:想啊,當然會想,就是在“我想怎么樣就不能怎么樣的時候”要是家里人肯定會讓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