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持續寫作”

“每個人都應該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這幾乎成了一種口號,每一個追求進步的人,聽到這種口號,都會不由自主地點點頭。持續寫作的好處固然有很多,也的確有數不清的人從中獲益。但是,能否容我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對“每個人都應該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之前和之后各問一些問題?畢竟,從理論上來說,世界上不存在“毫無理由而且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也不存在“想都不想提手就做還能一直做好的事情”。

問在“持續寫作”之前的問題是:真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寫作的習慣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寫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古典在“得到”的專欄《超級個體》中有一篇《人人都該學寫作》,將寫作的目的分成了以下三類:

第一,自我表達。即使從理智上接受了“地球少了誰都照轉”這個事實,人也還是需要驗證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以及這種存在的意義。

第二,升級思維的方式。寫作比說話能夠呈現更多的、更豐富的信息,因此更加需要注意表達上的嚴謹和自洽,讓人能夠把問題想得更深。

第三,傳播個人影響力的方式。文字能夠把人的思想和觀念固定下來,從而使得傳播個人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勞永逸”的事情——觀點的傳播者不必一次又一次地親自宣講,文字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此基礎上,讓文字變成“付費才可以閱讀”的商品,那么影響力就將直接變現。

從上述理由中,我們可以看出“寫作”的種種好處……不,似乎……與其說是“寫作”的種種好處,不如說是“文字”的種種好處:即使寫出來的東西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沒有開頭結尾沒有起承轉合也一樣可以做到以上三點。因此,大多數人所謂的“持續寫作”,更加準確,也讓入門者壓力更小的說法其實是“持續用文字記錄”——不論是現實中的事件還是頭腦中的思考過程,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通過文字記錄,將原本在大腦中模糊的,不成形的思緒整理出來,使之能夠為外人看見、理解,文字就給人帶來了自我表達的可能(之所以是“可能”而不是“必然”,是因為:首先,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文字運用能力并不足以讓他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還有很多時候,寫的東西就是沒人愿意看的,因此“自我表達”的實際效果也就打了折扣,甚至趨向于零。);通過將現有的思路整理成文,釋放大腦的思考空間,人得以在已經固定成文的思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也就得以提升自己的思維,最終實現思維的升級;通過文字,讓本來只在頭腦中的,或者只能講給一兩個人聽的東西可以為更多人所知,就傳播了個人影響。

總之,持續用文字記錄心中所想,是持續寫作的起點。就算寫的東西在當下看來不是“思考”而只是“思維的碎片”,將之記錄下來也有利于清空大腦,為寫作者提供自我觀察的機會,同時讓原本只是碎片的思維有機會系統化,今天的“思維碎片”也可能成為今后的寫作素材。不論如何,先將自己想到的記下來。在記錄的過程中有新想法(這很可能發生),自然可喜可賀;如果什么都沒想到,也不必心急。

從“寫作能夠記錄自己的思維,為日后的思考提供基礎”這個方面來說,人人都應該寫作,這時的寫作不是為了發表,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想得清楚一些”。

只要能讓自己想得清楚一些,寫作的內容甚至可以不是原創的,因為單純將聽到的、看到的復述出來也有助于思考。這里最典型的就是文獻綜述和讀書筆記。這兩種寫作都是將他人的思考成果按自己的需求提煉,從而實現自身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體系化,原創性根本就不是這兩種寫作的出發點。

因此,剛入門的寫作者不必有心理障礙。他們需要做到的首先是記錄并理清思路,積累思考素材和思考量。沒有練過文筆的人,可以在習慣記錄思考過程之后,做到越寫越長,越寫越有條理,最終寫出成篇的文章。習慣了寫成篇文章的人,也不必要求自己“動筆就必須寫成文章”,單純記下自己的思考對他們而言同樣重要。

明白了“每個人都有必要寫作”之后要問的問題是:如何做到“持續寫作”?

“記錄思考的內容和過程”,唯一需要的就是動筆,想到什么寫什么,動筆比不動筆強,是零和一的區別。這里還要指出,“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進步”、“只準前進不準后退”,、“每天都一定要寫多少字”(這個對于進階寫作者是有必要的,這一點之后會分析)、“每天寫的東西都至少要和昨天保持同一水平”、“只能多不能少”、“只能更加深入不能變膚淺”等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進步并非直線式或階梯式,而是波浪式的——總體來看每天都在進步,但局部來看,會因為某些原因暫時“退步”。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間足夠長的話,這種“總體進步,但某些時候暫時退步”的循環必然出現。如果不能意識到退步是必然和暫時的,反而要求自己每天進步,在自己暫時退步時,就很容易沮喪,失去動力。

這里以“拖延癥”為例。這是絕大多數人在持續寫作時必然遇到的障礙,很多人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因此反復掙扎。常見的情況是,寫作者下定決心要每天寫作,在連續寫了兩[從這里繼續改,去掉所有多余的字]個星期后,因為太忙或實在想不出寫什么,中斷了一兩天。很多人就在這樣中斷一兩天之后,認為自己“執行計劃失敗”,在無所謂(“反正都已經停了兩天了,再耽誤個兩三天也沒有區別”)、后悔、自責甚至自我貶低(“我真是沒用,這么個小小的計劃都沒辦法堅持”)中,又幾天沒動筆,最后“持續寫作”也就不了了之。其實這時寫作者應該意識到以下兩點:首先,就算堅持了很久的人,也可能因故“中斷一兩天”——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隨時隨地都有貨。其次,人人都有拖延癥,拖延后會自責、后悔也是人之常情。一部分人能夠走得更遠,不是因為他們從不拖延,而是他們能夠在拖延癥后盡快振作,及時止損,不讓原有的成果荒廢,而是走得更遠。

但是在利用“微習慣”持續寫作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要讓已經成形的習慣“萎縮”。如果以“我現在正在養成微習慣”為由,抱著“只要保持習慣不斷線就好了”的想法偷懶,讓已經養成的習慣一點點縮水,一天寫得比一天少,就會導致習慣“歸零”,前功盡棄。在養成寫作習慣的過程中,要區分“偶爾的退步”和“以偶爾的退步為名義的偷懶”,讓自己每天都處于“夠一夠,摘桃子”的狀態。摘不到桃子的原因,是“自己跳了,但是沒夠著”,而不是“沒夠著就沒夠著,裝裝樣子就好了”。

為什么要“夠一夠,摘桃子”呢?還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

如果說“用文字記錄思考內容和過程”是文字本來的功用,也是寫作最初、最本質的特點,那所有人都滿足于用幾個字、幾句話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就好了嗎?為什么還要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繼、孜孜以求地去寫文章呢?這個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相比單純的文字記錄,文章的結構更完整。這意味著寫作時,作者除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還要考慮文章的謀篇布局。

其次,大多數文章的篇幅都比單純的文字記錄長。篇幅的長短看上去和思考的質量無關,但對剛起步的寫作者來說,篇幅的長短代表了思考的數量。從長期來看,必然是思考得越多,思維水平提升得越快。

再次,對普通人而言,只有完整、有質量的文章會被傳播。除非是公眾人物,單純的文字記錄本身根本就不會引起大眾的注意,也沒有被傳播的可能。公眾人物的微博廣為傳播,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字功底,而是因為他們在其他領域足夠突出,已經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微博上那些文字不過是為他們巨大的影響力錦上添花。所以文字的質量不那么重要(至少是表面上沒什么思考質量——明星即使吐槽、發自拍都有上萬甚至上億的留言,普通人行嗎?)。至于本身沒有巨大的影響力的普通人,就只能以文字的質量來保證可傳播性。相比一篇文章,單純的一段文字在不知情的外人看來更加像是“隨隨便便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更加容易被人忽略——管你內容有多優質,別人看不順眼就等于不能傳播。此外,現在的很多寫作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和簡書)在設計上只支持發布“文章”(哪怕是“無標題文章”)而非“單純的文字”。

即使你不認同我上述的理解,從古往今來“追求寫出好文章”的人如此之多而且絡繹不絕這個事實中,我們也可以“簡單粗暴”地得出結論——一篇結構完整的好文章和一段單純的文字之間,即使在“記錄思考的過程和內容”這一本質上是相同的,它們也存在著其他的、質的不同。也正是因為“寫作”和“文字記錄”之間存在著某種本質的不同,從“單純用文字記錄自己思考”起步的入門者,才需要保持“夠一夠,摘桃子”的狀態,最終真正養成“寫文章”的習慣。在這個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必然發生一些其他的變化。目前我已知的變化如下:

(一)寫作的時間和場景將趨于固定。

首先,為了每天都能有輸出,我們可能會將寫作的時間或者流程逐漸固定,形成諸如“早上起床就寫作”的習慣。在此過程中可以運用一個技巧:把“寫作”建立在一個已經養成的其他習慣性“事件”的基礎上(即“時間的相對固定”),而不是某個固定的時間點的基礎上。前面提到的“每天早上起床就寫作”這個習慣,就是將“寫作”固定到“起床”這個牢固習慣之后,而不是“早上六點整”這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因為人對時間不如對事件那么敏感。如果是在“特定的時間點”養成“寫作”的習慣,就需要記得看表、上鬧鐘。對于本來就有拖延癥的人而言,錯過“特定的時間點”還會制造拖延的借口。而“起床”這個舊習慣每天都自然發生,不用記憶和提醒,對培養“寫作”的新習慣更有利;只要“起床”接下來就是“動筆”,睡了懶覺也不例外,這也減少了拖延的借口。

為了減少習慣養成的障礙,我們還可以將場景相對固定?!懊刻煸缟掀鸫簿蛯懽鳌边@個習慣,除了碼字的時間相對固定之外,也包含著場景的相對固定——起床后寫作的地點基本上就在臥室或是書房。熟悉的環境能減少培養新習慣時的抵觸情緒,讓寫作“無需強制,自動觸發”,而“習慣”的核心,就是“自動化”。

當然,上面說的是通常情況,也不排除執行力較強的人,能夠養成諸如“隨時隨地,有機會就動筆”這樣更加強大的習慣。

(二)逐漸養成“備貨”的習慣

其次,是逐漸養成“備貨”的習慣,即有意識地儲備素材。

持續寫作的人早晚會遇到一個問題:提筆卻不知道寫什么。為了讓自己不至于因為“無話可說”而擱筆,就要有意記錄想法和靈感,形成以后可用的“存貨”。具體而言,養成“備貨”這個習慣也是分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完全沒有“備貨”意識。這時,寫作者往往在動筆時才開始想“我要寫什么”,然后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如果有想法,但是沒有用于記錄的工具,處于這個階段的寫作者是不會想辦法記錄靈感的。因此,這個階段的寫作者遲早會“無話可說”。這個階段可能會反復幾次,因為很多人會在“無話可說”時直接放棄“持續寫作”,而當他們重燃斗志再次開始“持續寫作”時,又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有靈感就記錄下來。在經歷了“無話可說”的階段之后,部分寫作者會進入第二個階段,他們會注意到頭腦中不時出現的靈感,這些靈感可能是一句話,甚至只是幾個詞。這些“靈感”稍縱即逝,需要及時記錄。記錄這些靈感也是有方法的:不能只記錄幾個詞、幾個字,而要將碎片化的想法補充完整,這樣,“靈感”才會成為日后可用的“種子”,而不是讓人不知所云的“殘片”。把腦中的詞句記錄下來,稍加完善,形成簡短的觀點或者是提綱,再注明大致的寫作思路以及相關素材。

第三個階段,主動收集、借鑒、思考。由于寫作量加大,寫作者會發現“靈感”可遇不可求,只靠“靈感”寫作仍然是“靠天吃飯”而不是“靠人吃飯”。而“持續寫作”恰恰就是要做到“靠人吃飯”。在這個階段,寫作者越來越明確地在生活中問自己以下問題:“某件事情可以引發我什么樣的思考?能否將這件事寫成文章?這件事可以作為哪方面的寫作素材?”在不斷自問自答中,寫作者將越來越留心生活,主動探究事情背后的原理并加入自己的思考。

收集、借鑒、思考的過程也體現在寫作的技巧上。在寫作過程中,寫作者經常會發現“言不由衷”,心里想的一到筆下就變樣走形了,甚至干脆就是“千言萬語道不出”。這時寫作者就會逐漸有意識地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寫作方法——通過閱讀有關寫作方法論的文章和書籍以及分析寫作高手的文章,并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運用和改進,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字風格和寫作方法。為了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字駕馭能力,寫作者甚至會開始關注他們以往反感的作家,以期從他們的文字中找到方法上的優點為自己所用。

第四個階段,以寫研究報告的方式寫作。直到上一個階段,寫作者都還是“經歷事件——受到啟發——形成寫作素材”,他們無需另行查找資料(或只需查找少量資料)就能把思考轉化為文字。隨著思考水平的提升,他們要寫的東西會超出他們當前的知識儲備,必須要為寫作專門收集信息。這時,他們開始將想到的寫作思路作為初步指引,然后收集信息、提出并解決問題,以此為基礎寫作并不斷修改和完善文稿。此時“寫作”就成了“專題研究”。

(三)其他方面生活習慣和節奏的改變

持續寫作還會帶來其他改變。要做到持續寫作,就要在寫作之外花大量功夫:為了“每天早上起床就寫作”,就要保證早上有充足的時間,也就要早起;為了獲得更多素材,就要觀察生活、隨時思考、深度閱讀……“持續寫作”如同金字塔頂端的寶石,“寫作之外”的好習慣就像是托起這顆寶石的金字塔,塔基的面積就如同這些習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要想將寶石越托越高,金字塔就必然越建越高,塔基的面積就必然越來越大。為了持續而高質量地寫作,作者必然全方位改造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最后(再次)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習慣的初期要降低期待,將習慣“微縮”到現有的能力絕對可控的范圍內。每個人養成習慣的節奏是不同的。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養成一項習慣的平均耗時是66天,有些人需要的時間更短,有些人則更長。具體到寫作這件事情上,一些動力充足的人一兩個星期就能做到每天寫上千字,而另一些人則要反復好久才能做到隔三差五地寫兩三百字。如果培養習慣時沒有太強的動力,可以采用“開源節流”的策略:一方面不斷探索寫作的動力源,找到最讓人心動的寫作理由;另一方面降低短期期望值,有意識地在“寫得順手”時記好寫作思路然后擱筆,讓每天的寫作在快樂和成就感中結束。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的極限是絞盡腦汁才能寫出600字,那么在習慣養成的初期,你不妨在寫完300到400字的時候擱筆,給自己留下“我明天肯定可以繼續寫”的好印象,這樣能讓你每天信心滿滿地寫下去。

第二,同時養成多個和“持續寫作”相關的習慣時要分清主次,對主要習慣以“不中斷”為目標,對次要習慣則不妨放松要求,等主要習慣養成后,再專心培養。這一點其實是第一點的延伸。例如,在養成“每天起床就寫作”這個習慣時,寫作者可能已經因為“斷貨”而“無話可說”而需要養成“備貨”的習慣。在同時養成兩個習慣時,寫作者可能顧此失彼,當天動筆寫了文章卻忘了積累素材。這時,寫作者可以將“每天起床后寫作”定為主要習慣,保證每天起床后或多或少寫上一些內容。對“備貨”的習慣,寫作者不必心急,大可抱著“有勝于無”的心態,記得“要備貨”,而手頭也有素材時就記錄;如果忘記“備貨”或者是沒有素材,就等以后想起來了再積累。不必自責,更不要因為忘記一次就放棄積累素材。在斷斷續續地培養次要習慣時,寫作者要相信,只要認真做過的事情,做了就必然有效果。只要把每次的成果積累下來,即使做得斷斷續續,也比因為一次沒有做到就永遠放棄要強。等到寫作者已經完全習慣了“每天寫作”,就可以將培養習慣的主要精力放在“每天積累素材”上,同時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我其實已經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也沒有那么難”,以提升自己培養習慣的信心。

總之,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如果有方法能讓我們在持續做下去的同時,保護和培養我們的自信,讓我們不因為感受到難以承受的壓力而放棄,我們就應該采用這種做法,哪怕這種做法的見效要慢一些。這些看上去“慢一些”的方法,其實恰恰是最快的方法,因為那些短期見效快的方法會帶給我們大量的壓力,讓我們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導致半途而廢。不僅如此,由于那些拔苗助長的方法給我們帶來了痛苦的體驗,我們下次再培養這個習慣時會更加困難。培養習慣的過程,絕不是苦哈哈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哄著自己不斷往前走”,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目的地的過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