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抖音爆紅的背后:你是否假裝在思考
相信不少人都這樣的經歷:
一看比較復雜的文獻,大腦就會亮起紅燈:對不起,不支持讀取此類文獻。
一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sorry,本寶寶不會,想要解決此類問題,請第二個紅燈左轉,到第三個路口,尋找那個叫“專家”的為您答疑。
可是呢,遇到抖音,手都停不下來,一刷就是幾個小時,還樂在其中。
造成大腦有這些反應的原因,就是大腦錯以為自己在思考,并做出相應判斷。
一般來說,我們的思考大致有如下幾種方式:
1,待機式思考
指的是我們平常的思考,非常淺的、隨機的想法,不加深度的分析思考,就如同電腦的待機狀態,這是大腦本能的節能方式。
煮個栗子,大家都知道神醫扁鵲,他的名字流芳千古,到現在仍然是如雷貫耳。
大家都以為他的醫術是最好的,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好呀?
扁鵲答道:“我的大哥看病人的精神狀態,在病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能將他的病治好,所以他沒有成名(名聲沒走出家門)。
我的二哥在病情剛剛形成的時候就可以把病人治好,所以他的名聲也不響(名聲僅在鄰居間傳播)。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大家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用藥,使病情得到緩解,久而久之我的名聲就在諸侯間傳開了。
論醫術,我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則是最差的。”
大家非常渴望成功,也經常看這樣那樣的名人傳記,致富之道。
看時熱血沸騰,看完它是它,我是我,生活依舊水深火熱。
其實,只要再往前一步,思考一下他們為什么會成功,發揮一把“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你的生命就會因此而不同,也許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2,基于“我”的思考
這種思考是基于自己的認知視野進行的深度思考。
有一門學科,叫《邏輯學》。在百度百科里面的釋義是:
邏輯學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其是對思維規律的研究。
邏輯和邏輯學的發展,經過了具象邏輯—抽象邏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對稱邏輯三大階段。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學科。所有思維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思維內容是指思維所反映的對象及其屬性;
思維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對象及其屬性的不同方式,即表達思維內容的不同方式。從邏輯學角度看,抽象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題和推理。
我們一般所說的思考通常是指這種,它只是我們通過過往信息累加帶來的邏輯結果。
暢銷書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寫道:“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便是這種思維的真實寫照。
它本身沒有錯,只是難免有莽夫之嫌。
《孫子·謀攻篇》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說的就是,如果將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不去觀察你的了解對象時,很大的幾率會失敗。
3,“無我”的思考
這種思考跳出了狹隘的自我局限,以“天道/人道”“自然規律”等為核心,這些人往往懂得審視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并放下這些,佛經所記載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指這種境界。
它主要指的是:通過觀察自己的思想,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跳出來,才能找到更高層面的智慧。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所得呢?
1、永遠保持空杯,保持饑餓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喘氣的,不喘氣的,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沒有他們不了解的。
渾身散發優越感,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
恰恰是這種人,成不了大事。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北大研究生,由于父母年事已高,為方便照顧父母,畢業后回到家鄉找工作。
多年來一直求職未果,他總覺得小公司與自己的北大研究生身份不相匹配,面試一個接著一個,他都拒絕了別人。
可也不能總是這樣啊,家中父母還指望著他呢,最后經熟人介紹,進入了一家公司做銷售。
他總是端著名校畢業生的架子,認為別人層次太低,見識太少。最后不但沒能在公司做出一點業績,還得罪了不少公司的老客戶,使公司業務一時混亂不堪。
老板礙于熟人介紹的情面,將他叫到辦公室,說明情況后,委婉讓他辭職。他卻一副早死早托生的樣子,說:
“這工作太low,我早就不想做了!”,然后甩門而去。
后來,還是家里人托關系,給他一個勉強可以糊口的活先干著了。
一位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淪落到這般田地,也真是凄慘了。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美國網絡論壇“隨便提問”(Ask My Anything)版面里,回答了網友的問題,分享了他給年輕人和投資者的建議。
對于“能教給20多歲的年輕人一件什么事”這個問題,達利歐建議——
年輕人要在獨立思考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實際上一無所知,這樣才能吸取最好的想法并批判性地分析它。
這也是達利歐一直恪守的原則,他說,
“無論我做什么,成功的關鍵都在于我如何處理自己一無所知的情況”。
達利歐建議,投資者需要掌握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知道如何平衡你的投資組合,要規避你對牛市或熊市的任何系統性偏見。
二是不要誤認為自己過去幾年的正確投資決策能一直正確下去。
毀掉一個人,就是讓他覺得自己已經不用再學習了。
因為這種狹隘的世界觀,會使人固步自封,沒有意識再去接受新的知識和觀點,覺得自己的經驗是最重要的,然后慢慢被社會淘汰......
一個人要想保持思維常新的狀態,一定離不開空杯的心態。
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