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過去了,說實話,我是有點不敢過洋節了。
稍不小心表露太多愉悅心情,就可能變成崇洋媚外的可惡行為。這樣的認知,如同很多人像隔空商量好了一般,在圣誕節那天都在票圈告訴我們過洋節是某種墮落,是不思進取,甚至是不向先進靠攏,不知守護中國傳統,嚴重的會上升到愛國情懷。
所以那天很是小心翼翼,沒有像往常一樣發送節日祝福,畢竟不想無意中影響先進,阻礙積極。
可是,過洋節真的有那么嚴重嗎?這難道真的是文化入侵的表現嗎?
平安夜那天我走到街上,人們在冰天雪地里呵著熱氣開心相會,帶著準備許久的禮物,頭戴圣誕帽或是鹿角,像個孩童一樣閃爍著天真的笑容。門店更是卯足了勁一樣,賣力招攬著來往的顧客。商家亢奮,行人興奮,小孩歡呼,大人歡笑。大家都沒有去刻意追問圣誕節的由來,以及這是洋節還是中國傳統節日。
有時候,很多選擇與追隨其實很簡單。我們喜歡看書,不是希望通過一兩本書就能透徹參悟人生看破紅塵,或是一夜之間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僅僅是因為這樣能讓內心寧靜,思想清澈;我們樂衷健身,不是想要成為運動健將一舉拿下世界冠軍,或是身材動人改行去做模特,也許只是想與身體和諧共處,能夠實現健康長相伴。
我們過節,不分中外,不是崇洋媚外數典忘祖,不是道德淪喪沒有家國情懷,這也是一種生活儀式感的體現,一場輕松愉悅的狂歡,一次成功的商業營銷。
記得中學讀書時,平安夜互送蘋果簡直是一種不約而同的“潮流”。大家會在節日來臨之前用心挑選包裝紙、糖果巧克力、蘋果,還會在小卡片上寫下自己對老師、對同學的美好祝福。仍然清晰記得有一個平安夜,我拎回家一大袋子蘋果,挨個仔細拆開,看著大家寫的暖心祝福,挑出最出挑的一個蘋果,虔誠吃下,似乎接下來這一年,真的會像祝福語那樣平安快樂。
那時候,是不會有人告訴我們洋節是洪水猛獸,是會腐蝕思想阻礙進步的。
“進步”這個詞,在電影《芳華》里出現過很多次。被稱作活雷鋒的劉峰,在歌星鄧麗君“靡靡之音”的慫恿下,鼓足勇氣向林丁丁勇敢表露心跡。所以,英雄形象轟然倒塌,劉峰一夜之間變成了不正經的代名詞,甚至是阻礙林丁丁“進步”的流氓分子。然而,放在今天來看,劉峰不過是一個青春期萌動的青澀少年,默默暗戀多年后終于向自己心儀的女孩勇敢表白。這樣的版本不應該是青春偶像劇里讓萬千少女直呼感動到淚奔的美好橋段嗎?
其實,這就如同是否要過圣誕這樣的洋節,如果我們不談進步,這也就是一群人疲憊生活過后的精神釋放而已。在這個節日里,我們不必像春節那番樣子,乖乖地去長輩家拜年,還要接受七大姑八大姨的終極盤問。在這個節日里,戀人們相擁在一起,回憶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好友們相伴在一起,去進行這一年到頭最后的狂歡。
對于圣誕節,其實很少會有人聯想到這節日背后的宗教意義。圣誕節主打色為備受國人喜愛的大紅色,平安夜衍生出的吃蘋果保平安的大眾默契,在這樣喜慶熱鬧的節日里,甚至可以認為不是西方文化在滲透我們,而是其本土化的體現。不是世界改變了我們,我們也在改變著世界。
與其將洋節視作一種文化入侵,我們倒不如擁有一份文化自信。中國文化上下傳承五千年,豈會因為這一個節日被洋化?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需要保持自信。圣誕節拋卻宗教的形式,只是一場狂歡而已,它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忘卻一年的煩惱,憧憬和期待新的一年。
不拒絕異族、異教、異文化的節日,這是文明發達與包容性的象征。而節日創造了大量的消費,這是輕工業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富足的象征。我們也沒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或干預別人自由選擇喜好的節日,如果真正尊崇中國傳統文化,在領略過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后,更應該保持文化自信。
正如狄更斯所言——
(圣誕節是)一個仁愛、寬恕、慈善、快樂的節期。在長長一年的光陰里,唯有這個時候男男女女似乎不約而同地把他們緊閉的心扉無拘無束地打開,并且想到比他們低微的人們,就好像那些人的確是一同向墳墓走去的旅伴,而不是在另外的行程上的另外一種生物。
所以,圣誕快樂。
新年即將到來,不要吝惜表達,向你愛的人送上新年祝福吧。
ps.拖拖拉拉好多天終于完成,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拙見,接納批評包容不同,也沒有抨擊任何人的想法,這是一些雜亂無章的想法,也是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困惑與思考,記于圣誕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