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自在,自如,自主,操之在我的人生,首先要做到"不焦慮"!
我們渴望被愛,渴望被尊重,渴望自我價值實現,可是別忘記了,這些東西實現起來,是比生存要難出幾個維度,不可控的東西也是數量級的增加,于是焦慮不可避免。
同時,我們又敏銳地發現,焦慮的人,會被周圍暫時處于不焦慮的人群所唾棄,所憎恨,又更加增添了焦慮者的煩惱。他們搞不明白,明明我焦慮,沒有安全感,為何得不到周圍人的關心呢?為何越是不焦慮,不需要幫助,別人越是撲過來關心自己,幫助自己呢?
焦慮并不是一種像快樂,悲傷等其他情感那樣的情感。焦慮是關于迫近的非存在威脅的體驗!焦慮是一種對于存在的威脅!
每個人的心理過程都是由他對事件的預期所引導的。每個人只想抓住能安定其態度的想法,而排斥可能產生攔住他往前走的觀念,這乃是普遍的人性現象。
人類敢做的事情也只有那些在他們對世界的詮釋中含有價值的事情。凡有助益的,我們都有所知覺;凡可能干擾我們的,我們便把它們推進潛意識里面。
催眠,與我們的潛意識溝通。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催眠可以治療及輔助治療各種神經官能癥、各種身心障礙與疾病。催眠是提升自我身心狀態,提高生活工作質量的有效工具,運用催眠推動人們與自己潛意識溝通。
生活中的潛意識既沒有弗洛伊德論述中那么神秘,也不是影視片中那樣情節跌宕起伏,只要了解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常識,就可以知道人類的意識、心理、思維活動與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脊髓和腦)的功能密不可分。當催眠師或是我們自己運用各種技術手段調動我們大腦皮層各區域的不同功能來完成指令,便可幫助我們實施催眠。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計劃”和“控制”自己的“夢境”(潛意識),有助于我們提高專注力、記憶力、理解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如果在專業的催眠師的操作下可以對來訪者進行心理干預。
當下的快節奏和生存壓力,很難做到"不焦慮",怎么辦?
焦慮是大腦一種對抗潛在性危機的積極行為。這種積極行為反而成為了人類痛苦的情緒。焦慮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情緒情感狀態中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焦慮"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擁有自在,自如,自主,操之在我的人生首先要做到"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