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陣子,一家自媒體發起了一場創作比賽。我躍躍欲試,幻想著拿到一等獎,吃吃喝喝。可是,當我坐到電腦面前,我就開始空想。拿起手機企圖通過刷微博找靈感,刷時間長了莫名有種罪惡感,覺得辜負了我的夢想。于是放下手機就看著電腦發呆。
如此循環往復終于想起來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新穎,瞬間認為自己充滿了前途。費心盡力地開了個頭,結了個尾,就再也寫不下去了。突然覺得好難啊,想放棄“算了,反正我也得不到獎,浪費這個時間干嘛,還不如看我的前半生。”
過了幾天看到主辦方的宣傳微博,說投稿馬上就要截止。我突然想垂死掙扎一下,慷慨激昂打開電腦,啪啪啪打了一堆我搞不清邏輯的語句,又啪啪啪刪掉。
后來,比賽結果出來,二等獎有一篇文章,跟我準備的“那一篇”主題風格行文思路很相像。我承認,人家語言流暢,觀點清晰表達明確。我也承認,我眼紅。但我也氣我自己慫且懶。
不管怎樣,人家寫出來了,可我什么都不是。我連上場的資格都放棄了,還在乎什么輸贏。
但我仍覺得我離吃吃喝喝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至少我心里認可自己有那個能力,我只是缺乏去做的動力。我這樣安慰自己。
有時候,我很羨慕那些說干就干的人,在不討論他們的行動是否有組織有計劃的前提下,我比他們差遠了。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開始,在你準備好的時候,就結束。
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課程相對較少,我想抽空學學畫畫。因為小時候很喜歡畫畫,初中的時候也有接觸過,后來學業變重漸漸落下。這次我沒有三分鐘熱度,也沒有拖拖拉拉。所以我專門買了紙筆和顏料,問學美術的同學要了課本,然后又找科班出身的老師問了一些問題。他跟我講,做這個需要耐心,我想我有啊;做這要有時間,我想我抽就是了。可是后來,我直到打掃宿舍的時候才又翻出那一堆落了灰的顏料跟課本。我覺得真刺眼。
還記得大一的時候,我問代班學長入黨申請書要在放假之前什么時候交,學長給我的回答是:你為什么不早早準備好,非要等到截至時期呢,我心里一驚:臥槽!他怎么知道我怎么想??
電影《推拿》里有一句臺詞: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信仰,他就有決心和毅力去浪費時光。你給我多少時間,我就可以用多少時間去做一件事。而且,我不能保證我在這個時間段內就能夠把它做好。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一旦有了想法,我就有了放縱的理由。在我看來,我有想法有創意,所以我完全可以在最后的一點時間作完這些事。可事實又一次次啪啪啪打在我的臉上。
因為怕打臉,我從來沒有立過flag,可是我依舊被自己的內心拷問。
蔡康永說過,你十五歲的時候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十八歲遇見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你十八歲覺得英語難,放棄英語,你28 歲遇到了一份非常好但是要求會英語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在人生的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你所有偷過的懶,最后都會變成打你的巴掌。
前半生跟后半生的分界線,就是此時此刻。但是很多時候,不是你無能為力,而是當一切都觸手可及,你卻不愿伸手。
明年的這個時候,你會希望今天就開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