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寫千字文就是這樣,開始寫幾篇文章,信手拈來,易如反掌,但若要天天月月年年堅持下來,就會相形見拙了。若要提高標準,天天都能推陳出新,寫出“干貨”,那就必須天天“進料”。
正所謂“為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相當的積累和適度地更新,即便具備寫作能力,天天寫下去,也就會將肚子里的墨水寫光,變成重復老論調的形式文章。
自己練習寫作不到兩個月,已有文思枯竭的感覺。個人總結了一下,除了公私事繁重之外,還有兩大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另外寫的網文一般不拿過來敷衍,另一個原因是自己想隨時逼自己撰寫未經考慮成熟的話題的能力。加之平時忙碌,沒有時間瀏覽各大門戶和區域論壇,回家呆坐電腦前才發現沒啥好些的,一些準備好的主題已有另文寫作,而忽發奇想的文章比較草率,勉強為稿,也想留待日后修改完善。這么削減下來,能寫的就更少了。
但仔細想想,在簡書上寫文的,誰不是都有著正經的工作,沒幾個人是能在簡書這里依靠寫作為生的。為什么別人能常出“干貨”,而自己卻每晚擠牙膏似得擠文章呢?答案只有一個,自己不常有“新料”。
沒有“新料”,就不會觸動一些平時積累的知識,那些潛藏的在知識躺著腦海深處,猶如你從來不曾學過一樣,甚至,等到肉體消逝,它都沒有形成靈感的一天。
沒有“新料”,就無法繼續對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形成更好的支撐,也無法及時更新那種的數據。試想一篇分析當地經濟的文章,所用的數據是大前年的統計,那誰會看呢?去年人民日報有篇談俄羅斯經濟,唱好國內經濟的文章,從理論到闡述,都是大家手筆,可惜所用數據居然是好些年前的,而且盡挑壞的寫,而對現今的俄羅斯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視而不見。
沒有“新料”,就沒有進步。就像一些老教授,幾年不看報紙,不看學術書籍,對學生的論文橫吹鼻子干瞪眼,用古老的方法論挑剔新思想新看法。當然,國外也是如此,甚至有位科學家不無諷刺地說“我們理論的發展,不是因為新的理論更先進,更讓人信服,而是那些反對他們的老權威過世了而已。(大意,求問出處)
那么,在自己當前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才能爭鋒奪秒地吸納新知識呢?我想了想,可以先采取以下辦法:
1.午餐后翻閱省報、市報頭版頭條;了解身邊的大事、要事、趣事。
2.家中休息時閱讀專業書籍。特別是那些比較難啃的、方法論、批判思維之類的書籍。
3.零碎時間只適合瀏覽笑話、雞湯文和本地論壇。
如果上帝格外開恩的話,我或許還能有機會去圖書館翻一翻近期的報刊雜志。但我已經快忘記去圖書館的路怎么走了。
好吧,馬上去做、去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