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這是葉圣陶先生在《牽牛花》這篇文章中的點睛之筆。初讀可能會覺得平淡,不只是因為牽牛花的樸素,還是因陶先生將入不惑之年的淡然。但再次欣賞,便覺得韻味豐富,不經(jīng)意間就對它心馳神往了。
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關(guān)注于純色的花朵。?我們所見到的野生牽牛花較多,夏秋季,去學(xué)校的泥路上,在長滿雜草的田地旁,或是長久無人居住的瓦房門前,我們總能看到外形像喇叭一樣的它。“今年的葉格外綠,綠的鮮明;又格外厚,仿佛絲絨減成的“,牽牛是一年生纏繞草本,葉呈寬卵形或近圓形,葉面有的疏有的密,帶有微硬的柔毛。仔細觀察還能發(fā)現(xiàn),它的莖上也有著倒向的短柔毛,間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圓葉牽牛花型較小,裂葉牽牛花型稍大。
牽牛花的種子為常用中藥,名丑牛子、黑丑、白丑、二丑,入藥多用黑丑,白丑較少用,具有瀉水利尿,逐痰,殺蟲的功效。不但如此,就連牽牛名字的來源也和其種子的藥用價值有關(guān),相傳古時一名壯漢身患重病,多方求醫(yī)無果,一位郎中用牽牛花的種子治好了他的病,壯漢感激不盡,牽來一頭牛作為答謝,郎中便用此事為花命名,即“牽牛“。
“圓似流泉碧剪紗,墻頭藤蔓自交加。”古人關(guān)于牽牛花的詩句描寫很多,它們無窮纏繞的葉子和各色的喇叭狀花朵總能讓古人借物言志,是日常生活中對景與情的雙重聯(lián)系。但到了現(xiàn)在,很少有人會像葉圣陶先生一樣去關(guān)注這個早上盛開、中午因熾熱陽光而衰敗的小花朵了,在牽牛花前駐足欣賞地大多數(shù)是老人們。
與其說是年輕人早上時間匆忙而沒有時間賞花,我更相信,是老人們與牽牛花有著更多的回憶。之前的時代,人們忙碌于農(nóng)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被精心呵護的玫瑰、百合、康乃馨;在樸素的農(nóng)村,他們看到更多的是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喇叭花。曾有一次偶然翻到母親的相冊,模糊泛黃的背景下,耳邊別著白色喇叭花的少女,是如此的明媚與優(yōu)雅,喇叭花也是他們的青春。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開在鄉(xiāng)間田野,牽牛花總是會勾起人們的思緒。它平凡而普通,在長滿雜草的小路上也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它總是在腦海中環(huán)繞,我們感受到的是雞犬相鳴,是自行車的響鈴聲,是小屋上升起的炊煙,是最暖心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