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正月初,明朝搖搖欲墜,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二月起京師瘟疫橫行,三月李自成揮軍兵臨京城。面臨這個殘酷的局面,崇禎皇帝趕忙征召各地勤王,同時籌措軍餉。第一種辦法,凡是在押的犯罪官員,皆可以捐獻銀兩方式抵贖罪責;第二種方法,凡是皇親國戚、高級官員等,一律按照官員高低捐獻銀兩。第一種方法,效果還不錯,畢竟花錢抵罪,但凡有點錢,還是愿意去做的。第二種方法收效甚微,大部分皇親國戚或高級官員,都不愿意出錢。尤其以文官集團最為激烈,一個個在崇禎皇帝面前演清廉,連一兩銀子都不捐,這個結果讓崇禎皇帝大為惱火,但目前局勢還需要依賴他們,所以沒法殺。
情況不容樂觀,但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袁崇煥。崇禎元年(1628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剛到御遼前線,即遇上了駐寧遠的士兵因長期缺餉而嘩變。為了從根本上穩定軍心,他連連上奏,要求朝廷發餉濟遠。崇禎帝見袁崇煥到邊境未立一戰功,請餉之奏卻頻傳,心中頗為不悅。與袁崇煥不和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趁機挑撥,說什么軍事嘩變實非缺餉,而是另有隱情。崇禎帝一聽,對袁崇煥的十分信任頓時減去三分,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心中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不久,又傳來了袁崇煥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的消息,心中十分惱怒他竟敢不經圣裁擅殺邊將。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直逼京師而來。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餉犒師,并命各路勤王軍統歸袁崇煥調度。袁崇煥擔心所部日夜奔馳,馬卒疲怠,請求入城休整再戰。但遭到了崇禎帝的堅決拒絕,只好移師城外駐防。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禎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袁崇煥死后明朝雖然還有勇將卻已經沒有忠心了,致使明朝再無能夠與滿清抗衡的大將了。崇禎皇帝在最后的日子里,低頭在御案寫下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了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絕望無助的崇禎皇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后一次家宴,當夜酒宴罷后,崇禎皇帝即安排三個兒子出逃。隨后崇禎皇帝在宮中提著劍砍殺了妻妾、女兒,幼女昭寧公主致死,長公主斷臂,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而崇禎皇帝也在煤山,看了一眼京城,在一棵老槐樹自縊身亡。崇禎皇帝的一生是悲劇,他是一個特別勤奮的皇帝,上任十七年以來,從不缺席朝政,每日每夜批閱奏折。可惜,天不如人愿,崇禎皇帝還是走到了最后一步,成為了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