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舒適,整潔,有序的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恢復精力,使我們的身心都得到安放。然而,家務誰做這個問題卻常常引起分爭。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狀況,不同的角色扮演與分配,因而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
? ? 1.共同整理
? ? 最理想的狀況是夫妻兩人共同參與,分工協(xié)作。在共同收拾家的過程中,彼此可以更精細的了解各自的情趣,習性和生活態(tài)度。親自操作則可以直觀了解家務勞動得辛苦,之后大家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干凈有序的家居環(huán)境就會成為一個自覺的習慣。
? ? 2.一方承擔
? ? 對于需要獨立承擔家務的一方,多想想對方的付出,在外打拼者的不易和居家者為守候這份安詳所做的努力,就知道為了這個家,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貢獻出來,而每個人的脆弱都需要對方的呵護。所謂的愛,只有融入漫長的歲月,在無數(shù)的細節(jié)和無盡的時光碎片中不忘將心比心,然后給予力所能及的理解與關懷,才能使彼此的感情歷久彌堅。
? ? 不如把做家務當成是整理生活,了解自我內(nèi)心的機會。經(jīng)由整理,梳理自己的需求,正視自己的真實需要,然后審視自己的生活,那些寄托著夢想和情感的物品并非因為不實用就應該全部掃地出門,保留其中的精華,為它們找到合適的存放位置。那些支撐你日常生活的物品如何安排,決定了你在家中每時每刻的生活品質及生活方式。事實上,我們家中大量的物品都是用來化解恐懼和支撐幻想的,十有八九都是多余的,那些日常生活所需以及滲透了你真摯情感的東西并不會太多。過日子過的都是心,所有的物都是用來走進所愛的人的心的,也是為了溫暖彼此的心。
? ? 對于那些不承擔家務的一方來說,當對方出于愛包容自己的一切,為自己全力付出時,你可以偷個懶,撒個嬌,但不能一直撒潑耍賴,不僅責任,不要太快用盡福報是一種敬畏。
? ? 3.孩子參與
? ? 大多數(shù)父母都不是教育專家,不可能知道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孩子全面發(fā)展。然而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正常地投入生活,訓練孩子適當?shù)淖黾覄眨涂梢越o孩子發(fā)展各項能力的機會。
? ? 此外,要讓孩子明白,出了兒童房就不是他的私人領地了,要告訴孩子在公共空間需要如何服從共同的生活規(guī)則,而不要隨意破壞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秩序。這樣要求孩子,大人自己要先做到。
? ? 邊界感是一個人走進社會,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時必須要有的意識。很多粗魯?shù)男袨槎际怯捎跊]有邊界感導致的,教會孩子從小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空間,尊重他人的生活空間,是父母饋贈給孩子珍貴的禮物。
? ? 無論如何分工,愿我們在整理或在享受對方整理成果時,都能滿懷虔誠,愛意與感恩,愿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生活家,在舒適的家居環(huán)境中,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