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浪漫主義詩人塞內亞曾在詩歌中表達過對故土的無限鄉愁:“我愿重返家園,/在那里,按照自己的習慣,/沒有任何可怕的不幸/和女兒,妻子一起/沐浴火堆的愛情。”“我和鳥兒一起,向著天空高唱,/在快樂的歌聲中,注入深深的悲傷……啊,請將我運回故土,/讓我用自己灼熱的光芒去溫暖古巴的太陽。”詩人筆下的古巴是天堂,是愛情;也是悲傷,是遺憾,那古巴到底是什么樣子呢,讓詩人如此深情地歌頌?
香港攝影家張曉冬的新書《哈瓦那迷夢》,可謂是當下了解古巴及哈瓦那最好的中文書籍之一。正如他在此書前言中所寫:“一副照片濃縮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和一個人。一種氣味、一件物品、一個場景喚起一個人對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和一種文化的記憶。古巴如同一瓶純釀,我們需要細細品味,住在哈瓦那、住在特立尼達,拋棄酒店和出租車,在民宿留宿,漫步哈瓦那老城,這樣的經歷才值得留戀。跟著我,推開古巴那扇門,走進去尋找如家迷夢?!?/p>
一直以來,張曉冬迷戀夢境,就像迷戀其中的某種孤獨與漂泊、寧靜與純潔一樣,就像迷戀讓時間一直在漫游一樣。古巴之于他,就是一個夢,根植于北緯20度與北回歸線之間的夢。十二年來,他六次來到哈瓦那,憑借通曉英語及西班牙語的優勢,一點點熟悉并融入這個城市。
在他的夢中,被夢見的人醒了,城市也醒了。在他的凝視下,哈瓦那的無數個事件得以孵化,日常之物敞開并展示它的寶藏。
伴隨著每一幅作品,他用自己詩性的深情文字,把讀者的目光一次次引向智慧那炫目的秀發——“看似憂郁的眼神卻凸顯內心的熱烈”“夜晚是愛膨脹的動力,夜色使得愛更加迷離神秘”,“我們是為生活活著還是生活讓我們活著”,“每次在哈瓦那灣的海堤上拍他,我都靜靜地在他察覺不到的位置,并且避開他殘疾的腿”……在這本書里,他記述夢,呈現夢,定格夢境。夢,一經表達、匯聚,便開始發光。緊握這束光,他擁有了用攝影藝術創造心中那個哈瓦那的無限可能性。
尼采說:“男人的成熟,意味著重新尋回童年游戲時的那份認真。”有夢不覺人生寒。幾十年來,張曉冬的夢想在不斷長大,而且越來越朝著童年的方向。童年的愛,是讓他能夠忍受成年的那股巨大力量。十幾歲時,他就開始迷戀油畫,但上天一度未遂其心愿。
上大一時,他在父親那里發現一部膠片相機,從此迷上攝影。如今,他繼續從事法律和金融行業研究,卻把大部分時間投入攝影。這對他來說,可謂是重拾夢想,回歸初心。就像一首詩中所言:從前,所有的甜蜜與哀愁,所有的勇敢與脆弱,所有的跋涉與歇息,原來,都是在為了,向著,初來的自己,進發。 他也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在“初心”,它不常顯露,但在遇到選擇之時,在判斷與取舍之時,可以清晰感知自己“初心”之存在——那就是攝影。我想,這是《哈瓦那迷夢》一書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最原始的動力。
弗洛姆說:“夢,是靈魂活動的場所?!眽?,是一種被現代人所遺忘的“語言”。在張曉冬的語境里,夢是心中最原始的那部分心靈與自己之間的對話,是閉上眼睛的忠誠,是靈魂活動的場所。生命就像以根莖來延續生命的植物,靈魂是看不見、深藏于根莖的。當自己的靈魂需要出來透透氣,他就拿起相機去旅行,去拍夢境。他的攝影作品,充滿富有質感的真實——以“超現實”的夢境、幻覺和潛意識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那是張曉冬面對自我的真實。
因此,《哈瓦那迷夢》里的很多攝影作品,擁有扎實的情節,明晰中卻自有一種不確定的非常態,整個故事像一個謎,似暗夜里的幽靜與彷徨,給觀者瞬間可感觸的驚奇與內省。那物象的變換與融合,如時空交錯里靈魂的編織與纏繞,縹渺卻又堅定,決絕卻又深情,而這種不確定的感覺,正是現實的感覺。
霍金說:“世界上最令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边b遠的相似性,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地方之一:生命的平行性。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在世上找尋著自己的相似性。在潛意識里,張曉冬把哈瓦那當成七八十年代的西安城,而自己就是那個生在西安長在西安的孩子。他的身心,可以在真實與幻象之間自由穿梭。這種夾雜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中間地帶,正是張曉冬攝影作品產生意義的現實之所在。
哈瓦那,有他喜歡的人與人之間的簡單純粹,簡單的問候,簡單的關心,簡單的幫助,簡單的存在。張曉冬是真正把自己的靈魂融入到哈瓦那,融入到古巴的,他相信毛姆的一句話:“因為人不論男男女女,都不僅僅是他們自身;他們也是自己出生的鄉土,學步的農場或城市公寓,兒時玩的游戲,私下聽來的山海經,吃的飯食,上的學校,關心的運動,吟哦的詩章,和信仰的上帝。這一切東西把他們造成現在這樣,而這些東西都不是道聽途說就可以了解的,你非得和那些人生活過。要了解這些,你就得是這些?!?/p>
在這本書的前言部分,他寫道:我帶著相機走遍哈瓦那每一個角落,尋找我童年的感覺——街坊的閑聊、路邊象棋、墻上涂鴉、鄰里串門。清晨忙碌的人們,午后攤販的吆喝聲,傍晚回家的喜悅,還有悠閑自得在街頭漫步的小狗。哈瓦那古城歷經幾百年歷史,巴洛克時期的建筑保護完美,仍然在使用之中……這個城市具有超強的魔力,她讓我深深著迷,我甚至想住下來生活一段時間。穿越時空,古巴讓我回到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的年代,遺憾的是我沒機會記錄那個時代,而只能把所有的感受留在記憶中。”
在照片配文里,他寫道:“那時的古城西安,我騎著單車在巷子中穿行,陽光斜射在秦磚漢瓦上。那種皇城的氣息令我陶醉。眼前的片段提示我的過去,卻不能復原我的記憶”“空寂的心境,神寧的心態,此刻的空氣完全凝固,時間停滯。我享受這里的一切,如同在故鄉的護城河邊垂釣般的沉醉”。
哈瓦那,就是他時間意義上的故鄉,給了他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在古巴拍攝時,他喜歡敞開懷抱,接受那些突如其來的人和事,悉心體會“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之感。我相信,這是一種積極能動的生命觀。
卡爾維諾說:“對城市的認識意味著溶解城市的堅固性。”時光是風,總是會自遙遠的方向不斷吹來。母親去世后,他一度關上心門。不是為了幽禁歡樂,而是為了解放悲傷。他埋頭于遺忘的海洋,卻到達了夢中記憶的彼岸。
海明威曾贊譽哈瓦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是他的第二故鄉。去哈瓦那拍攝,讓張曉冬發現,這個城市不僅白晝能說話,它還會宣講夜的福音。插入憂愁的發辮中,哈瓦那的夜晚之手是非常溫柔的。mojito,雪茄都是張曉冬心靈的慰藉。
張曉冬說:“每次到哈瓦那,我會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海濱大道的海提上面對浩瀚的大西洋,深深地凝望。那一刻,我置身于一個靜靜的世界,被藍色環繞,呼吸著藍色,揮舞著藍色任其肆意彌漫……在畫家Pedro的畫室,我會點燃一支雪茄,透過漂浮的煙霧欣賞他作畫。我的思緒瞬間被拽回到我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我的家就是這樣被鄰居和街坊包圍……行走在寂靜的街道上,看著路燈投射自己的影子和旁邊屋里的燈光,我莫名地想家。我始終感到哈瓦那適合我的情緒和情結,也許這也是哈瓦那的心情?!?/p>
藝術的表達和敘述欲望,也會溶解人心的堅固性,因為藝術家會孜孜以求,以表達出個人內心貼切感受。正如老子所說的“順情達性”,張曉冬順著自己的情感,在溶解的狀態下融化了自己的心的壁壘,觸及人心的哈瓦那系列作品自然形成。
生活就像穿越一條漆黑的隧道,僅有當下的體驗和過去的經驗照亮一小段道路最終幫助人們跑完人生,那些隱于黑暗中的是各種不確定。張曉冬在《哈瓦那迷夢》一書里,用鏡頭與筆書寫自己的觀察和反省,然后變成奪目而豐盈的詩,不正像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盞明燈?
概言之,夢是靈魂活動的場所,藝術是有關靈魂的,靈魂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抽象概念。夢、靈魂與生命三者在張曉冬的身與心中相融相生,形成于文字,形成于藝術,于是就有了《哈瓦那迷夢》。
哈瓦那,是一切相遇相逢的臨時組合,有匆匆離去的,有遠道而來的。然而,對張曉冬來說,唯有夢里心念的投射,唯有快門按下去的此刻。寫作《哈瓦那迷夢》一書,對他來說,可謂是一種奇異的放松。他說:“一本書,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心靈之外化。寫作的時候,一個人可以擺脫一切所愛,同時也擺脫了一切所恨?!?/p>
著名美術史論家沃林格認為:“藝術家的觀照活動是一個積極活動的過程,其中,所觀照對象并不是簡單而消極地作為單個事物物理視覺魅力的一種流溢而存在的,而是在感知過程中更多地是這樣的法則發生了積極地化學效用,這種法則作為在人類種族發生時便形成所相對先驗的認識,建構了這些魅力并使之成為可觀照的造型。”張曉冬的哈瓦那系列攝影作品就很好的驗證了這句話的客觀實在。
欲望時代,人心焦灼。攝影與文學也未能幸免。眾聲喧嘩中,如果還能夠保留內心的那一點孤獨和寧靜,人格和藝術還能保留點個人面目,都是非??烧涞?。張曉冬,是一位信奉藝術貴在它對生命有沖動的攝影人。他的藝術之旅,雖然孤寂,但豐富多彩。只因他在用生命的概念,用自己的身與心詮釋自己的作品。他致力于彰顯生命的精神狀態,顯現心之所思、意之所游,讓思想和靈魂在夢境般的藝術作品中自由呈現。他不斷在藝術的積累、偶然和即興的表達中闡述對生命的感觸,用自己夢境和靈魂的碰撞……
如今的張曉冬,思想更加成熟,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攝影藝術風格:他只拍自己,只拍自己的內心。看過他的“夢”系列作品,我們更加能體會到他的藝術觀點——“攝影是孤獨的,是一個人的狂歡”。他用攝影反映自己情感和對自然、社會及人的看法。藝術,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成熟不是終點,而是他人生創作的又一個新起點。
張曉冬 法學博士 、TEP
曉冬視覺藝術工作室創辦人
夢畫廊(香港)創辦人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香港?中國資產管理研究會會長
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西安外國語大學兼職教授
南京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個展:
2015年8月北京798藝術園區《如夢的視界》
2015年8月大理國際影會《美的自然》
2015年9月平遙國際影展《生活在古巴》
2016年2月天津楊柳青第二屆國際民俗攝影大展《哈瓦那迷夢》
2016年3月香港“走入攝影家的夢想世界”讀者見面會暨影展
2016年3月西安《夢的三部曲》
2016年7月青島如是書店讀者見面會暨《如夢的視界》影展
2016年7月伊春首屆中國自然生態國際影展《回歸靈魂棲息》
2016年9月武漢萬林藝術博物館《夢》
2016年9月大同首屆自然生態國際影展《回歸靈魂棲息》
2016年10月北京泰康人壽泰康商學院《夢》
主要著作:
《如夢的視界》中國攝影出版社、《哈瓦那迷夢》中國攝影出版社、《基金會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基金會法比較與分析》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等十部法律、金融和攝影著作。
部分專題作品:
《夢歸靈魂棲息地》(冰島)、《哈瓦那》(古巴)、《呼倫貝爾夢語》、《島中拾夢》(新西蘭、澳洲)、《尼國采夢》(尼泊爾)、《羅馬夢跡》(意大利)、《夢伴香港》、《夢隨臺北》、《夢遇東京》及委托作品《中國島嶼映像志--港澳臺》。
個人攝影網站:www.austinzhang.com
微博:張曉冬_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