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視的“315”晚會曝光了不少無良商家,條條觸目驚人,而其中奸商“科視視光”竟打起了134280雙孩子眼睛的主意,讓人震驚之余,更引起了我的深思,事情是這樣的:
在鄭州有這么一支“三無體檢隊”,無資質、無醫學背景、無認證,進入鄭州、開封、焦作等城市的幾百所中小學進行體檢,要求體檢的孩子填寫“視力異常登記表”獲取其個人信息,信息獲取后科視視光公司謊稱為鄭州市中小學近視防治中心騙取家長信任,在沒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沒有眼科醫生的情況下進行角膜塑形鏡的驗配。其所銷售的“歐幾里得”角膜塑形鏡,是一種用來矯治屈光不正的醫療器械,驗配不合格或致角膜上皮脫落,嚴重引發角膜感染!截止到目前已獲得134280條學生信息。
做為家長,我慶幸自己的孩子尚小,還沒進入奸商的獵殺名單;慶幸315晚會及時曝光奸商,避免了孩子們可能受到的受害。慶幸之余,也祈禱千萬不要有孩子已經受到傷害,同時也在思考,是什么導致了134280個孩子的眼睛成了商人的目標?我們來扒一扒視頻中提到的幾個主體,看看誰該為這起事件負責。
此次曝光事件,除科視公司外,共出現以下幾個主體(若有遺漏,請簡友們指正):
1.立法
2.家長
3.學校
4.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
5.鄭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站
我們一個一個分析:
一、立法
入校體檢資格:2008年,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制定的《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體檢機構必須是持有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由政府舉辦的公立性醫療機構。
塑形鏡銷售資格:2001年,《衛生部關于加強醫療機構驗配角膜塑形鏡管理的通知》中要求:角膜塑形鏡必須在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二級及以上的醫療機構進行驗配,并且要求該醫療機構驗配人員中的醫師應具有中級以上眼科執業醫師資格,技師要求具有中級以上技師職稱,并須在眼科醫生的配合下完成驗配工作。
塑形鏡使用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規定,目前我國已經批準上市角膜塑形鏡的矯正屈光度最高為600度,并要求此類產品說明須標注8歲以下兒童禁用。
應該說,體檢資質、銷售規定、使用限制等方面給出了比較完備的規定,所以,立法沒有問題。
二、家長
暗訪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鄭州市科視視光技術有限公司客服人員:您好,是XXX的家長嗎,您好,我們這邊是(鄭州市)中小學近視防治中心,我們在11月18日,鄭州市實驗高中體檢視力。
原來科視公司是打著近視防治中心的羊頭賣黑心商品,家長也是受騙者,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哪個家長愿意自家孩子小小年紀帶個眼鏡呀。所以,家長沒有問題。
三、學校
按規定,鄭州市中小學常規健康體檢,應由中小學衛生保健站負責。而科視公司自稱是中小學衛生保健站的指定合作伙伴,從現階段暴露出來的信息看,應該沒有撒謊,因為科視公司在鄭州市已經組織了多年的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工作,也就是說科視代表中小學生衛生保健站,入校開展體檢工作。所以,學校方沒有問題。
四、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
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科視公司因為沒有體檢資質,于是找到該醫院,簽訂了一份合同:每名小孩體檢費10元,該醫院收1.5元。而在整個體檢過程中,該醫院僅出個內科外科,基本上相當于該醫院把自己的體檢資質當做商品出賣給了科視公司。
注意,這里第一次出現了利益分配,該醫院從134280名孩子身上最少獲得201420元收入(按每名孩子僅體檢一次計算)。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所以,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在此次事件中雖然沒有直接對孩子造成傷害,但幫兇的罪名一定跑不掉。
五、鄭州市中小學生衛生保健站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雖然曝光采訪中并沒有過多涉及中小學生衛生保健站,但科視公司的體檢資質是該站指定的。如果屬實的話,該站在此次事件中至少必須承擔失察責任。因為就算科視公司與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合作,依然不具備體檢資質,原因是該醫院為民營醫院,不符合《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規定:體檢機構必須是持有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由政府舉辦的公立性醫療機構。至于該保健站相關人員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我們靜待事件發展。
綜上,此次事件,除奸商科視公司外,鄭州市中小學生保健站、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院也負有一定責任,呼吁相關職能部門予以治理,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同時也希望學校和家長們擦亮自己的眼睛,加強監督,不給不法奸商可乘之機。
春天馬上來了,愿孩子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看見花,看見綠色,看見這世間一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