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我們學校里有一個單獨的考級項目,就是對古詩詞的考核。聽說假如一年一度的考試到最后沒有通過,將會有很嚴重的后果。
雖然當時的我們不知道“嚴重的后果”到底指什么,但這仍然無法阻止我們前仆后繼著囫圇吞棗。
考核的卷子分為幾部分:詩、詞、曲、賦、文、聯、句、經,那時的我們并不知道這些我們看不懂的東西到底有什么用,老師卻對我們說,這是規定,你們背就是了。
雖然我的記性從小不好,但這些詩文里面常出現一些在當時看來很“高端”的詞匯。后來我上初中,在網上與別人亂侃的時候偶爾會說出些莫名其妙的詞來。有些跟我年齡相仿的小孩子也會覺得很厲害,我時常以此洋洋自得著。
再后來出現了一個對我影響很大的人,他告訴我什么才是真正的“雅”,什么是虛偽的“裝”。交談了很久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后來的我們即使在網上也沒有再見過。
這之后,我有所領悟般的把情感和那些噴張的表達欲具化成液態,想象著它們在我體內奔騰流淌。而輸出的過程,是我將他們揮灑在紙上的過程。
而如今,當看見滿大街都是“煢煢孑立沆瀣一氣”、“問臥龍幾吊錢”,我會覺得有一點好笑。因為這實在是有些太像我小時候不知道從哪里得知幾個一知半解的字就四處賣弄著嘩眾取寵的樣子了。
我知道如今的所謂“古風”,向來是想以作詞一鳴驚人的。于是滿大街都飄滿了故作風雅的銅臭,他們太想用所謂的古風這個幌子彰顯自己的學識,以至于有些知名的古風口水歌中,胡亂堆砌的意象甚至完全不能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個時代中,流量代表了一切,前兩年ACG文化的爆火引起資本的快速的涌入市場。與之而來的便是賣情懷、性產業和無休止的被污名化。
我不知道在之后的幾年里是否古風這兩個字會被玷污的全無古意,漢服是否會成為透著風塵味的情趣服裝,這個圈子是否會陷入歧視鏈的最底端。
所以,我并不喜歡我喜歡的東西,被大多數人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