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多角度上看,我都是一個很傳統的人。
我喜歡關于紙質的一切東西,紙質書、手賬、明信片、日歷和各種票根。甚至是用手機拍完的照片,我也會洗出來貼在墻上。
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數字生活的癡迷,每天看各種軟件推薦和硬件測評,有時間的時候自己也寫一些使用感受。
科技確實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只是改變那些表現形式,本質上仍然是對衣食住行本質上的需求滿足。
所以,如果回顧自己的數字生活,我更愿意去討論那些場景,討論生活本身,數字只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對的事物。
(一)閱讀
如果可能的話,我不會閱讀電子書。在圖書購買上,也會盡量去書店,而不是在網上商城里。
這涉及到兩個體驗:
第一,實體店會將同主題的書歸類到一起,在集中翻閱時,能快速找到更對味的一本。
第二,紙質書閱讀時,可以隨意地做標記,可能是劃線涂抹,也可能是在旁邊畫個邏輯圖,隨時隨性,將來甚至可以通過字跡是否工整判斷當時的心情——這樣的體驗是電子書難以媲美的。
在閱讀時,「數字」的作用有三個:
第一,是對時間的控制。
工作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不夠用,要工作、要交際、要整理內務、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留給閱讀的時間所剩無幾。所以,充分利用時間是必修課。
所以,在每次閱讀前,我會在手機上設置倒計時,一般為 30 分鐘。有了這個強行指標,人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閱讀速度會主動加快,最終效果也水到渠成。
第二,是對氛圍的渲染。
閱讀最怕的是被打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一般會戴上降噪耳機(目前使用的是Bose Comfort Quiet 35),播放 App 「潮汐」里的「冥想」,或者是 「TaoMix2」里購買的「日式花園」。
硬件解決的是與外界的隔離,軟件呈現的是自己想要渲染的氛圍,也就是安靜的狀態。這樣無論是在地鐵、書店還是住處,都能保持更專注的閱讀環境。
第三,是對重點內容的二次加工。
閱讀時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感觸很深的句子,自然會有表達欲望。先在旁邊寫下關鍵詞句,整本書閱讀結束后,再在「印象筆記」或與它有連接的「Evermemo」或「馬克飛象」里記下。如果時間很緊,索性直接拍照。
(二)工作
我的本職工作是房企里的研究分析師。每天的工作有三類:第一類是例行的對行業信息的整理和歸納,第二類是對專題研究內容的梳理分析,第三類則是一些零散事件的處理。這里重點介紹三個場景:
1.日程安排
我試過很多日程安排軟件,但都不盡如人意。最后還是回歸在手賬上寫待辦,將一頁分為兩部分:左邊是重點任務,右邊是零散事務。
「數字」在這里扮演的是突發情況下的安排,例如接到一個任務,沒帶手賬,便直接調出Siri:“提醒我下午三點準備會議。”
2.外出調研
工作需要,會經常外出調研,其中一個主題是去「踩盤」。傳統的踩盤方式是直接手機拍照,但后期整理時會經常忘記當時為什么會這么操作。
我的解決方案是使用「Paper 53」,打開界面拍,拍完后馬上在上面標注重點。結束后可以直接導出為 PPT,發給同事,一步到位。
3.信息搜集
一個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是微信公眾號。面對一個新課題或不熟悉的領域,我會先在「搜狗搜索」里進行「公眾號搜索」,找到相關的文章。覺得不錯的,直接通過筆記插件「印象筆記剪藏」或者「收藏到有道云筆記」,然后進行二次加工。
有時候會拿到一些紙質文檔,又主要是文字,那就直接通過「TextGrabber」提取。如果是 PPT 的打印稿,則通過「Scanner Pro」掃描,由于之前已通過「WebDAV」連接到「堅果云」,直接在電腦端的對應文件夾里查看。
4.信息整理
沒有經過加工的信息很容易變成垃圾。信息處理有兩個方式:
第一是加標簽。
對于文件,直接在其后方加入 #主題 #時間,將來便能通過桌面軟件「Everything」快速查找搜索。對于筆記,這個就更簡單,它們一般都能直接添加。
第二是做標注。
這主要是針對筆記資料,用一句話把整篇文章的中心內容和自己的感受寫下,將來檢索到的時候,便能馬上判斷是否可用。
這里插句題外話,其實這項工作不就是小學學的「歸納全文中心思想」嗎,哈哈。
我是小結:
本科時候有和同學做過一個課題,當時用了很多看起來很高深的統計方法。在展示時候,老師給了我們低分。她當時是這么說的:
其實你們的結論,只用通過簡單的交叉分析即可得到,沒必要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做這么多無用功。
其實對我們數字生活愛好者而言也是如此。走了太遠很容易忘記最初被「數字」魅力感動的原因,那種讓生活變得更簡單高效的美好的向往。
讓一切回歸到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之中,讓「數字」成為「生活」的注腳,如此,便是數字生活最好也是最應該的形式。
這是我的理解,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