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寫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
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共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也有一首《天凈沙· 秋》,同是寫秋,卻被認為清麗可愛。
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感覺呢?我們先看看這兩首作品,然后再尋找一下其中的秘密。
一、兩首天凈沙 同是吟秋一悲一喜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白樸《天凈沙·秋》如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同是吟秋,閱讀以后的感覺卻如此不同。 前人解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點:
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
現代人說,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是“并列式意象組合” 。
王國維評價馬致遠 ”“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
其實,這些評價也可以用在白樸的天凈沙上。
并列式意象組合是不錯的,情景結合當然也對,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等等說的都不錯。但是不能用來解釋兩首天凈沙感受不同的原因 。
下面我們分開剖析一下。
二、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意象中的感情色彩
馬致遠的天凈沙明顯是一篇悲秋的作品。主題是悲秋,那么相應的意象也必須符合。我們看看馬致遠是如何選擇物象并修飾的。
在馬致遠的天凈沙中,所有意象都是由修飾語和中心語組成的偏正詞組。 小橋流水人家比較中性,但是其他幾句都有悲秋的色彩。
中心語是沒有感情的物象:藤、樹、鴉、道、風、馬、陽、人。
修飾語代表感情:枯、老、昏、古、西、瘦。可以看出修飾語都是作者精挑細選的形容詞。
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修飾語的選擇更能突出秋天的肅殺和凄涼。包括后面兩句中的夕--陽、斷腸--人,讓讀者感受到秋色中天涯游子的凄涼愁苦。
三、 白樸《天凈沙·秋》中的意象
白樸的這首天凈沙有感情色彩的轉變,前三句有些秋的悲涼: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但是后兩句有柳暗花明之感: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的意象也是形容詞加名字的偏正詞組,前兩句的修飾語(形容詞)是:孤、落、殘、老、寒,飛鴻用”一點“修飾也是 孤獨之意,因此有悲秋的色彩。
但是后面的青-山、綠--水、紅--葉、黃--花,幾種顏色的修飾,使詩人眼前變成了一幅溫暖絢麗的圖畫。
這種轉折在不經意間改變了讀者的心情,不同于馬致遠一味的悲苦凄涼。
四、修飾語會改變整首詞的感情色彩
鐘嶸《詩品》云: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物要感人,一定要注意對于物的修飾。可能馬致遠眼前真是枯藤、西風、瘦馬,也可能未必是枯藤,馬也未必真得瘦,但是經過詩人加工以后,就帶有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感情。
詩人的心境反映到詩中就是詩境。
假如作者詞語匱乏、選擇不當就很難反映出自己的心境。同樣,即使眼前一片蕭條肅殺,但是詩人心情很好,也可加工成另一種明快的詩境。
修改的秘密就在于意象的選擇, 意象的感情色彩主要在于修飾語的選擇。同樣的中心語改變了修飾語,就如同一個網紅主播換了一種濾鏡。
假如我們換一下每個詞組的修飾語,還用相同的物象,就會有不同的心情感受,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我們保留大部分的中心語,只是修改一下修飾語,變成這種效果:
野藤碧樹閑鴉,竹橋流水村家,古道和風系馬。斜陽柳下,酒邊人笑生涯。
白樸《天凈沙·秋》我們可以改為:
孤村落日殘霞,暮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黑山白水,亂草枯葉黃花。
馬致遠和白樸的一悲一喜,變成了一喜一悲。
結束語
詩人創作之前,先立意,再選擇意象,然后把選中的意象進行修飾和組合,用以表達主題。
當然也有詩人觸景生情,先有句后成篇。但是成篇以后,不符合主題的意象還是有一個取舍的過程。
所有的意象都是詩人有心的選擇和安排。
總之,選擇意象一定要和主題相符,好比參加婚禮要穿婚紗,去健身要穿運動服,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