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310天
100篇時間管理系統文章第3篇
小的時候,看電視要有“天線”,是為了便于接受信號。有一次,不小心把鄰居家的天線架子給弄倒了,因為恐懼害怕,獨自到外面躲了一個晚上才回來。
因為實在太餓,不得不戰戰兢兢回到家中,等著爺爺的教訓,他有一個星期沒有理我,這一個星期我都處于極度的煎熬中,總是害怕爺爺和鄰居的教訓,上課吃飯全部都是想的這些事情。
很多人都會某些恐懼的事情,導致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混亂不堪。世界上有大約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癥。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身邊,每十個人當中便有一個人可能患有恐懼癥。
這種恐懼是針對某些特定的對象所產生的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并伴有回避行為。
這種害怕是非理性的,是被人為地過度夸大的恐懼,甚至很多人本身也深知這一點,但這種認識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和反復出現。
我們之所以拖延,不能管理自己的時間,除了習慣,和內在驅動力之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恐懼失敗。
從行為心理學上去解析,通過改變行為來消除恐懼心理,心理意識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不再對失敗感動恐懼,才能做大自律和自控。
一.罪惡感
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中有一節是講述麥克白夫人“夢游”的故事。麥克白夫人教唆丈夫殺死了國王后,便開始了“夢游”。
她每晚在“夢游”中機械性地不停地擦洗雙手,試圖洗掉手上曾沾染的鮮血,也洗掉存留在內心深處那一點點難以消弭的罪惡感,雖然這種罪惡感在她清醒的時候會蕩然無存。
這個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麥克白效應”,即試圖通過清潔自身來對抗道德焦慮感的心理學現象。
有一段時間,我不停的制定計劃,然后拖延計劃,又制定計劃,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不斷否定自己,一度很壓抑和無助。
我們很多時候,試圖改變自己,其實是源于“罪惡感”。
究竟什么是罪惡感呢?罪惡感指的是人類有意或無意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不符合倫理道德的想法。
或者曾經做過錯誤的、不道德的事情,因害怕受到譴責,從而在內心產生了道德恐懼。因此,罪惡感又被形象地稱為“道德恐怖癥”。
罪惡感是人類人格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對個體的行為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不太具備罪惡感的人,往往任意妄為,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原則的事,并且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們也沒有自覺控制力。
而騰哥是罪惡感強烈到超過了正常范圍的人,曾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放大了自己的罪惡,泛化到其他事情上,變得消極內疚,什么都敢做,又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通過不斷的制定計劃的方式來彌補和消除自己的罪惡感,以此來掩蓋自己不思進取的行為。
對于普通人來說,罪惡感是所有人類感覺中最令人痛苦的一種,它常常與恐懼結伴而來。
一個人一旦感到內疚、把自己當作承擔著罪惡感的主體,他的情緒就進入了負能量的包圍圈,常常感受到焦慮、憤怒、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
這也是很多人無數次想改變,但總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你在這樣的環境和情緒中,怎么可能做到自我管理?
只能通過游戲和及時享樂來緩解自己的壓抑情緒,這也是我曾經瘋狂迷戀足球游戲的一個重要因素。
罪惡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個體認為自己曾經做錯了事情,造成了錯誤,是他的責任。
第二階段,個體認為絕對不該做這件錯事,將這件事情整體上定性為錯誤的。
第三階段,個體認為自己做了不應該做的錯事,因此,他是一個罪人,一個無藥可救的壞人,最終改變了他的自我定義。
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犯了錯之后,他所認定的就不僅僅是他做過的錯事本身,而是泛化到了更深更遠的地方,即認定自己因為犯了錯就是有罪的、卑鄙的人,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自己。
二.如何快速擺脫罪惡感
小學六年級數學考試的時候,有一次考的不好,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
我干了一件特別“牛逼”的事情,周末偷偷翻窗子進入數學老師辦公室,找到我的卷子參考班里學習好的同學試卷,把錯誤答案都改了。
那一次我“考”了100分,數學老師對我是嘖嘖稱贊啊,開家長會的時候在我父親面前好好把我表揚了一次。
老師講解考試卷子的時候,我無比煎熬,也異??謶?,生怕他叫我起來回答最后附加題是怎么做出來的。在忐忑不安中,被罪惡感折磨著。
你也許會想,活該我虛榮、心虛,內疚、害怕,誰讓我曾經犯過那樣的錯誤呢!但其實,我要告訴你的是,并非所有的“錯誤”都是錯誤,也并非所有的錯誤都是不可饒恕的。
在我們的一生中,在所難免會犯一些并非出于我們本意的錯誤,只要這些錯誤不是罪大惡極,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死死糾結于它們讓我們的心靈得不到自由。
因為那次課堂上的極度恐懼,我真的從本質上開始認真學習了。騰哥初一之前的數學成績是傲視群雄啊,初二開始就不行了,因為人太帥,喜歡我的人太多了,分散了哥的注意力。
如果我們因為曾經的一個小小的錯誤而讓自己陷入焦慮、恐慌的深淵,這顯然是對我們人生的另外一種犯錯。
想要更好地獲得心理上的安寧,最好的辦法還是從行為上引導自己,從事積極正面的行為,避免消極負面的行為,減少罪惡感萌生的土壤。
最好的途徑就是跑步和運動,不僅可以緩解罪惡感,還可以釋放所有壓抑情緒。
三.改變消極的認知
初三的時候,暗戀一個女生。她的顏值和氣質和我現在的妻子相比真的是相差甚遠,但是她學習成績好啊,騰哥就是喜歡那種學霸類型的。
情竇初開的年齡,我不能等了,得趕緊上,要不然畢業了黃花菜都涼了?;氐郊已笱鬄懥?000多字的情書啊,自己看了都被感動到了。
還玩了一把花式浪漫,給了她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請看歷史書126頁,然后又在歷史書那頁寫著請看語文書58頁,反正就是把她所有書都標注了一遍,你說我是有多含蓄。
自以為以我的顏值,下了晚自習她肯定馬上得投懷送抱,沒想到被班主任喊到了辦公室。
他先是表揚了的我的寫作功底,又贊許了文章的結構和邏輯。最后結論就是你不要耽誤別人考重點高中,讓我去禍害那些成績不好的女生。
哥從此之后對感情產生了恐懼,即使別人再喜歡我,我也沒有一點欲望。
這個問題,現在來研究下,除了當時心智不夠成熟,還有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是偏向消極的。
人們對問題的認知分為三個方面:
1.首先,你對問題的認知是自責還是責他
2.其次,你對問題的認知的延續方向
3.再次,你對這個問題的認知是否會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那個女生現在肯定后悔死了,拒絕了騰哥的愛慕。她的拒絕讓我自責和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就暗示著在以后面對此類問題時也會缺乏應對能力,總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行。
這直接影響到了我的行為,開始在寢室打牌,上課睡覺,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后來我從各方面重新評估自己,,客觀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再妄自菲薄,并且,揚長避短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我的作文經常被語文老師當作范文在各班朗讀。
當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明白自己也有優秀的一面之后,正能量便在心中聚集,行為也受到影響,往更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整個精神面貌得到改變,變得自信滿滿,神采奕奕。
后來就成了一個才華橫溢,內外兼修的優秀青年了。
我們很多時候是很自卑的,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是什么。你的手繪,溝通,演講,寫作,PPT,設計,總有一方面你擅長的。
我們完全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行為和認知模式,也應該有信心期待一個更積極正面的自己,以及充滿正能量的情緒和行為,帶著堅定的步伐去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
四.通過練習提高辨別力
我一直去強調“圈層”是決定了你能否自律的一個根本原因!你的身邊都是吃喝玩樂的朋友,你能做到潔身自好嗎?有能力做到自控嗎?
我年輕的時候,只要接觸了幾天的朋友,就相互的稱兄道弟,然后就在一起把酒言歡,這種無意識行為也加速了我的墮落。
世界很大,光怪陸離,并且隨時發生著變化,常常讓我們覺得眼花繚亂,當我們辨別力較差的時候,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不會讓自己的行為處于一種良性發展的道路上。
如何通過練習提高辨別力。核心要素是我們要找到兩種事物之間的異質關聯物,它是我們分離所感知的項的重要條件。
并且,這種異質關聯物是可以累加的,它們可以讓細微的差異積累在一起,變成更大的差異,以便于我們能夠將事物區分開來。
見過一次的朋友就請你吃飯,他的行為和動機是什么?成年人之間都是利益關系的交互,思考下彼此能給對方什么價值?
當你這些辨別力得到提升之后,會影響你的行為模式,會本能抗拒無效社交,時間的效能將會被發揮到機制,將會有更多的“暗時間”去做對工作和計劃有益的事情。
明天繼續!
自律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