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提及三國,自然想到的是魏蜀吳的鼎力格局,想到的是曹劉孫的恩怨糾葛,不及曹操劉備的聲名遠揚,孫權似乎受人詬病,繼承父兄的基業卻毫無一統天下的大志,固守城池,令人失望。
遺憾惋惜的是品讀歷史的民眾,指責調侃的是置身事外的風流人,矛盾卻是他的,不被理解的也是他。
他曾以數萬之眾破曹操百萬大軍于赤壁之戰,但其十萬行軍也曾被數百士卒所吞噬。
他在執政期間有過數次防御戰爭卻無所敗績,但他數次北伐功績卻是難以言說。
他曾在關云長威震天下時兵不血刃得荊州,也曾在大破蜀軍后主動向劉備送和書。
疑惑的仍舊是人群,清明的卻是他,因時而異,因勢而異,因著江東貧困人口不足所幸休書求和以養生息,因著根基未穩輾轉周旋于曹劉之間,因著民生國力暗自度量步步為營。名聲于他,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江東父老,安居樂業。江東的水,依舊緩緩的流淌,寂靜無聲,正如其人,暗自忖度,如孤舟漂泊。
幼年的他,與父親聚少離多,父親隨同鄉朱儁征討黃巾軍,又或是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他是知道的,亂世之爭,動蕩人心,如父親這般英勇,自是不敢居于人下的,他亦是心生向往,雖未與父親太過親昵,素日里言傳身教,卻也知曉大丈夫該如何自處。遺憾的是這樣的時日無多,父親孫堅因奉袁術之命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自此家道中落,輾轉流離,雖有兄長庇護周全,仍舊是寄人籬下,其中凄苦難以言明,少年意氣化作萬般無奈,暗自博弈,暗自成長。
兄長孫策,處事周全,聲名在外,他是極為仰慕的,靜可與他下棋對奕問答詩書,動可射箭騎馬調兵遣將??扇缃裆钕萼蜞?,居無定所,喪事畢后全家遷往廣陵郡。無奈之下兄長只得投奔袁術,他與母親只得住在曲阿的舅舅吳景處。兄長智勇雙全,卻始終難得袁術信任,雖是功績斐然,允諾之言卻是反復無常,又以他與母親安危相要挾,為兄長軟肋時刻難得安穩。兄長教會他的是隱而不發,是遇事不驚的沉穩自持。
兄長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后,境遇才逐漸安穩,而他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遇,平日里生性隨和常與文臣武將在一處打趣,性格之中俠義而仁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遇事果斷而公正亦不曾偏袒權貴,素來隨著父兄也極其愛惜人才因材用人,時日愈久,人心愈盛,漸與父兄齊名。
幼年時他跟隨兄長咿呀學步到持劍比試,如今常在左右商討天下大勢,因著自身才學而受人舉薦,他本以為兄長與他應如此,共同締造一個令人敬仰的時代,又或者是守的一片凈土使得江東百姓魚水富饒,不在如他一般飽受流離與凄苦,可天不隨人愿,兄長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曾經想象的一切都成了泡影,父親不在了,兄長也離開了,只剩了他一個人,面對這窮困而落敗的江東,面對劉備與曹操這兩大勁敵,而此時他也不過才十九歲。
內事不決用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兄長的遺言仍在耳前鳴響,他亦暗自謀劃,感恩于周瑜當日的收留與其人才華,感謝于張昭審時度勢的敏銳,感念于程普的運籌帷幄,初登君主之位,便遇危機與叛亂,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因著這些人終是虛驚一場,失而復得。
大臣趙咨曾說他:“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弊阋砸姷闷溆萌酥?,非常人所及。
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而后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而他,卻不急于一時之名號,暗自等待時機,假意歸順于曹魏,奇襲密謀使得江東領土急劇擴張,而后于武昌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終是成了父親與兄長的遺愿。
許是幼年經歷所影響,許是兄長的言傳身教,許是家教歷來如此,他稱帝勤勉樸素,既不修筑宮殿也不偏愛華服美人,一身素縞與先前無異,倒是偏愛百姓之事,興修水利以利民生。
倘若一身有所過錯,大抵是暮年立太子之事,不及劉備立阿斗那般情深意重,不及曹丕立長子萬般考核,子嗣內斗惹人心煩,二宮之爭擾人好夢,未及他妥善處理,去往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便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隨后,因疾而逝,英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