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行者
我們了解歷史嗎?
01
昨天在鐵血論壇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史馬遷之《報任安書》”,有位網友發了帖子:“秦始皇不如孔老二,衛青不如司馬遷,這是中國文化的變態。”。
我回了這位網友的貼:“不能如此比較,沒有秦始皇,也可能有趙始皇,可孔子不會有第二個;比衛青有能耐的人多了去了,可司馬遷不會有第二個。”
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感覺很有意思,對于中國的歷史,大家見仁見智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這些年來,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值得商榷,不了解中國歷史,難道我們還能稱為中國人嗎?
最近聽了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韓國朋友問中國的留學生:“《三國演義》中許州是現在中國的什么地方?”這位中國留學生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日本人、韓國人喜歡《三國演義》是件好事情,說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很大,可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那就有點尷尬甚至是說不過去!
救救孩子吧!
02
可能有點強求,現在的孩子那有時間看《三國演義》,熬到半夜連家庭作業也弄不完。
平時起早貪黑,如上了發條的彈簧身心緊張,吃下老師填鴨般雜七雜八的夾生飯。周末和假期也不得空閑,還的上自己老師辦的補習班。
我就搞不明白,同樣的學習內容,反復在課堂和補習班上講讓學生吃“回鍋飯”,到底意欲何為?孩子們也確實辛苦,丟失了自己的愛好,迷失了自己的童年。
學習變得不求甚解枯燥無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其所為,也不知其所終,茫茫然心在何處?每次想到這里如芒在背隱隱作痛,仿佛聽到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吶喊:“救救孩子吧!”
孔子和秦始皇誰的貢獻大?
03
扯得有點遠了,還是回到主題吧!孔子和秦始皇到底誰的貢獻大?
想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有點狗咬刺猬——無處下口,只好打個比方來說明問題。孔子的思想猶如人之血脈、基因,能夠一代代傳下去,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儒家文化重在傳承,重在民族維系,是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標識,否則何以為中國人?
秦始皇之功績猶如人之強健體魄,是改善人的素質,保證身體健康基因優良,一代強過一代,光宗耀祖振興門庭。
對于一個民族,這兩種人都不可少,前者更為重要。
再譬如,孔子就好像一個家族的姓氏,傳千代萬代都不會改變,具有唯一性。而秦始皇就像是家族某輩中的佼佼者,“江山代代有人杰,各領風騷數百年”,時勢造英雄,不具備唯一性,這是規律。
國可滅,文化不能滅!
04
國可滅,文化不能滅!猶太人復國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恢復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希伯來語,這比重建家園富國強兵重要的多。
只有文化恢復了,人們才能認祖歸宗,才能有共同語言和共同的文化根脈。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延續幾千年,就是文化的基因傳承不斷,漢語言一直在延續。
如果能夠穿越時空,現在的孩子應該能和兩千年前的孔子交流對話。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影響了兩千多年,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主宰。
西方人一直搞不明白,為什么中國這個文明古國能延續幾千年而屹立不倒,有人認為“親情、家庭”觀念是主要原因,非常有道理。
中國人講究家庭團圓葉落歸根,每年春節所有的中國人都有同一個心愿,回家過年。不管在哪里,不管工作多忙,中國人都會攜家帶口不辭辛勞往家里趕,因為在家里有翹首期盼的父母在等著他們回家。
清明祭祖,中秋團圓,親情和家庭的維系,使中國人凝聚成無數個小小的單元,無論艱難困苦禍福旦夕都不會分開,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
秦始皇之“大一統”。
05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對于歷史的貢獻,在于第一次完全意義的“大一統”。
在中國文明史上,從夏商周開始,已經有了統一國家的概念,只不過相對松散規模較小而已。
尤其是商朝,號稱“八百年鐵桶江山”,已經是一個統一完整國家的模式。其形式是天子統治諸侯,天子的“中國”和四周諸侯國的關系是“分而治之”。
諸侯國的權力越來越大,天子的控制越來越弱,最終形成春秋戰國諸侯獨立各自為政的局面。
春秋稱霸,戰國紛爭,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民眾強烈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秦始皇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一統”,這是他的偉大之處。
滾滾歷史潮流誰也無法阻擋,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其他英雄豪杰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這是不容質疑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06
“華夏一統”的思想古來有之,《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中國歷史就是治亂興替朝代更迭的歷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每代帝王無不把一統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掃六合,始皇一統天下;劉邦、項羽爭天下,而后有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而大唐興;五代十國,趙匡胤建宋。
中華史就是一部統一史,中華民族就是在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輪回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