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精讀《生命的重建》。
因為在前面的小文里,已經敘述了和這本書的淵源,這里不贅述。
近期,我一直在喜馬拉雅朗讀這本書。感到又有一些新的體悟想表達出來。
在這個陽光明媚卻又略顯寒冷的清晨,讓我懷抱一杯熱水,打開書本,開始吧。
我們真的會變成我們自己所想的那樣
我們認為自己好,自己就會更好。
所有我們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不能去責備和怨恨他人,也不能遷怒于生活和外部環境。
我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都在創造我們的未來,把握當下,過好每一分每一秒。
當我們在自己的頭腦中創造寧靜和諧時,那么他們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原生家庭給我們造成影響
我們會重復父母的情感模式,繼承他們的做事方法,甚至會用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對待我們自己。
但是我們不能責怪父母,因為他們已經盡力了。
(分析原生家庭的模式和新生家庭的現狀非常有意義,因為只有知道了原生家庭的問題,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去克服那些存在于我們潛意識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才能打破桎梏,采取正確的方式)
選擇我們的思想
思想決定我們的感受。
我們大部分的不愉快是由于對過去事情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擔憂形成。
而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論如何懊悔、遺憾,都沒有用。擔心未來同樣沒有用。
我們要做的是把握現在,好好創造未來,相信我們想要的一定會來。
我們根據過去發生的事情,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比如說,我是成功的,我實在太差了等等。
(很多人都在潛意識中有一些固化的認知,根據社會大眾的標準來評價事物。大家都不離婚,我離婚了,就說明我不夠好;某某當了領導,但是我沒當上,所以我不夠好;別人的孩子上了重點大學,我的孩子沒有,所以我不夠好。我們要跳出這種固有模式的限制,因為人和人本身就是不同的,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