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拼命猶豫著,當下的學習有么有用?我們追求著的所謂進步,在未來會不會成為優勢?能否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們的未來是由當下的自己決定的。
可對于未來真正會是如何的,還不夠清晰,還沒給出最標準的答案。
無疑今天的羅輯思維,羅胖對李開復關于未來的AI時代的到來,做出了一次預判。羅胖自己也說了,這不一定是事實,但是我們的認知是在不斷迭代的。我們會離真相越來越近的。羅胖的三次迭代從樂觀走向悲觀,而又從悲觀走向樂觀。羅胖自己本身的創業史也是跟著這幾次迭代一起變化的。
第一次原始認知,當新科技到來的時候,原來的落后的生產力,一定會被替代掉的,同時一定會促成新的就業機會。原話是,人們從過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第一次認知是相對樂觀的。
第一次迭代形成第二次的認知。原來從過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很可能適應不了新的更有價值的工作,那么我們這一代受到的教育,以及形成的體系完全是為原來的低效的系統服務的,而一般新的系統更新以后。我們很可能會變成犧牲的的一代,第一次認知的樂觀和我們沒有多大關系。我們這一代很可能在產業革命下是最杯具的。這就是悲觀的認知。愿意是,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快的速度,我們的社會準備好承受這么大的沖擊了嗎?
第二次迭代第三次認知,這就和李開復的這篇文章有關了,再AI時代,人類應該如何學習,如何在AI競爭下生存,顯然機械的,簡單的工作都會被替代,而AI真正替代不了才是未來真正需要的。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說到:“人們會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發現新工作的”,隨著新視野的發展,我們會有更多的需要,可能是成幾何倍增的,這種新的需求是當下的我們看不到的,也想向不到的。就像我們會在虛擬服務上消費的更多。我們的錢會花在更多我們現在想象不到的需求上,AI時代的發展,也必然帶來我們更大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可能是更多的人性化,也就是我們可能從事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行業。當下的我們為未來服務,眼下的職業,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去何種行業,未來有無限可能,那當下的準備就是給未來無線連接。現在有無限的成長,未來才有無限可能。羅胖告訴我們的未來沒有疆域,我們會有無限的可能。我們怎能辜負。
再來看看羅胖的三次迭代。
第一次,即插即拔,U盤生存,最原始一代的手藝人,打磨自己的技藝。
第二次,建立在羅輯思維基礎上的,網店,粉絲經濟,看著就是個大網紅,消費當下。
第三次,得到,做知識的服務商,一個原來沒有的職業。
也是一個樂觀到悲觀再回到樂觀的過程。我們的成長迭代總有起伏。
當下在做的事情,一定會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