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3月23日?周五?
地點:杭州國際博覽中心
會議:第二屆中國直播與短視頻峰會暨風云榜頒獎典禮
關于這個會議,我整理了一些我認為是比較干貨,自己有所收獲的內容。
一、新片場聯合創始人 李楊
關于短視頻的變現模式
(1)流量分發:多平臺屬性,品牌與內容生產者合作,可在多平臺曝光
(2)廣告變現:短視頻有相對精準的大流量,有明確的人群屬性,滿足品牌廣告主的需求
舉例:《小情書》欄目,2017年春節開始做,微博粉絲300萬,單視頻最高全網播放量3000萬左右,受眾群95%是15-24歲女性,其中20-24歲之間是最多的,年廣告收入1000萬,適合時尚美妝類廣告主,合作案例“天貓表白季”
(3)電商:用戶對短視頻有天然的信任感,尤其是以人為主體的短視頻內容,有核心的“人”在里面,用戶對這個“人”是有天然的信任感,因此這個“人”對用戶的購買行為的引導作用會非常大,適合做電商變現;
舉例:《造物集》,微博粉絲300萬,2016年開始嘗試往電商引流,雙11在淘寶店鋪做直播,把微博粉絲往淘寶導了20萬,目前每年電商收入600-700萬
(4)知識付費:個人微博粉絲20萬,16-17年上線付費教程《電影自習室》,到目前已有400萬收入,長尾流量價值目前每月仍有4-5萬的收入
2. 關于大眾類內容和垂直類內容的分析
短視頻觀眾的一般訴求:有趣、有用
短視頻觀眾看視頻時的兩種心理狀態:我喜歡你、我想成為你
(1)觀眾在看大眾娛樂類的內容,例如搞笑內容時,基本的心理狀態是“我覺得這個人(或事、物)很有意思or挺好玩的or挺搞笑的,我挺喜歡他的”,基于大眾娛樂的內容,傳播量比較大,粉絲數量比較大,容易出爆款,但做電商變現活躍度較低,轉化率有限,這類內容比較適合流量變現、廣告變現;
(2)細分垂直類的內容,相對小眾,但仍然具有一定傳播性,活躍度高,粘性高。例如女生看美妝類視頻,基本心理狀態是“我覺得這個人好看”或者“這個人不好看但他有辦法化得很好看”,進而“我們想成為跟他一樣好看的人”,即“我想成為你”,這類內容更適合電商、知識付費變現;
當觀眾“想成為你”時,其實是觀眾想擁有“生產力”,包括“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需通過學習獲取,而“生產工具”則需通過購買來獲取;例如《造物集》上線時推了兩種商品:成品和原料,雖然原料的總銷售量不如成品,但原料的銷售量也大大超出預期,買原料的這部分用戶,就是“我想成為你”的心態;
二、快美妝CEO 陸昊
關于垂直品類的紅人孵化,在做到垂直品類頭部紅人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讓他進到全平臺內容的金字塔尖,即紅人明星化。人格化的內容更容易吸引人,漲粉成本更低,“孵化”只看一個核心——漲粉效率,即單個有效付費粉絲的價值。
舉例:網紅“扇子”在20萬粉絲的時候做了歐萊雅全球代言人,以推藝人的角度推網紅,在很小粉絲量的時候已經進入廣告商的視野。隨后推出“品牌合作款”,與小米的智能化妝鏡合作,商品單價599元,比小米官方還高200元,但上線12天銷量破1000臺,銷售額仍有60萬,毛利分成50%(入口僅有1條微博);
三、看了嗎APP總裁助理 王勇
場景化興趣感知系統,將用戶使用場景與推薦算法結合
四、跟屁蟲影視:專做淘寶短視頻的公司
關于視頻橫豎屏的結論
(1)輕量級、消費機、偏碎片化的內容可能更適合用豎屏,例如時尚、美妝等
(2)工業級的、偏沉浸式的內容可能更適合橫屏,例如電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