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北京臺的《跨界歌手》特別火,劉濤、王祖藍、郭濤、王凱等人一一亮相在這個舞臺上。
起初,我特別不解,像劉濤和王凱這樣兼具演技和容貌的大牌明星,隨便一集四十分鐘的《歡樂頌》就可以拿到30、40萬,為什么要參加自己不擅長的綜藝節目,萬一唱歌唱雜了,影響自己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熒幕形象,那多不值得。
難道僅僅是為了錢?
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中,王凱直言不諱地說:我不在乎成績,重要的是參與,我希望讓觀眾看到我的不同面。而劉濤說,她從小就有一個歌手夢,參加這樣一檔節目,可以滿足自己小小的夢想。
2
很顯然,比起演電視劇、電影,劉濤和王凱在唱歌這個專業度極強的領域并不占優顯著的優勢,他們自己也不能完全保證能夠在《跨界歌手》這樣特別專業的平臺上有完美地表現。
可能唱高音的時候,突然嗓子嘶啞;可能嗓音的表現不夠好,唱歌時氣息會不穩,中氣不足;可能真假音轉換不自然,換聲點磨合不好。
這些音樂方面專業的問題,像宋柯、高曉松這樣的高手會一眼就洞察,懂樂理知識的人也會第一時間發現。
他們本來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作品,但是他們還是頂著巨大的風險,一腳跨進了他們并不能拿捏自如的領域里。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就像王凱說的那樣,他想讓別人看到更多面,他們都想要實現自己人生更多可能性。
3
回過頭來看看四周,很多人都陷在自己舒適區里,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取得一些成績就沾沾自喜,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裝睡,他們是典型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的人,不僅如此,當你想做點事情的時候,他們首先露出來的就是蔑視的笑容。
見到一個長得漂亮的女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他們會說,這么漂亮還有錢,肯定是被人包養了;看到身邊的人突然在某天晉升了,他們會說,這是關系戶,水平還不如我呢,肯定背后有人。
他們拒絕承認別人的努力奮斗,更不相信什么努力奮斗的意義。在他們的人生詞典里,統統被背景呀、關系呀、容貌呀充斥。就像那個坐在井里的青蛙,永遠用自己看到的天空來丈量這個世界。
有的人天天抱怨自己的工資低,可是有沒有想過你到底為公司創造了什么價值,公司有何理由給你高工資?
總是抱怨,卻絕對不去改變,永遠活在自己為自己精心營造的小世界里,拒絕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以為你活的那片天地就是這個世界。
既然抱怨工資低,為什么不去錘煉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在某一領域已經達到專家級的水平,何愁拿不到高工資?
你一邊享受著公司提供給你的舒適環境,一邊又抱怨公司提供的待遇不能滿足你的需求。
想要高待遇,又想要舒適的環境,那就充分利用現在的平臺積累人脈和技術資本,然后自己開個公司多好?
整天抱怨、抱怨、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4
最近報了一個網絡學習班,進去之后發現里面有好多大神級的人物,他們還在為精進而不斷努力。
學習班里,很多人都是斜杠青年,他們白天上班,深夜讀書、寫作,運營公眾號,有的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投入了100多萬去學習。比起他們來,我自愧不如。我常常因為懶而不更新公眾號,常常以忙為借口讀不完一整本書。
而看到那么多的人,為了嘗試人生多樣的可能性而毅然走出舒適區,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煥發。
人生短暫,不要將大把的時間投入在無價值的意義上,更不要的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也許你可能不會成功,但待在舒適區,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到自己八十歲的樣子。
喜歡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一書中的一段文字:
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的重復,而且重復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舒適區雖然會讓你感到愜意,但待在那里你永遠都是一個長不成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