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桃花雪
在唐代,有位禪宗大師,叫青原行思,他曾經提出過一個關于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依舊是山,看水依舊是水。
這原是佛家公案,但是放在世俗中來看,也是妙極,已被引為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佛家思想,原也是作用在世間的。
不管是入世的俗人,出世的佛家,來參這三句偈語,想必也是會參出無盡的人生哲理來。正所謂是各花各入眼,人人不同思。
且看這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說的是人生最初的本質。
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以直觀的心思去對待,山,就是山,是沒有任何修飾的山,水,就是水,是沒有任何修飾的水,就是自然物質。
而人的眼界去看待這些事物時,也是沒有修飾的,就是最本真的,所謂是我眼觀我心。
而人生的種種情緒,喜怒哀樂,貪嗔癡念,也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哭便哭,笑便笑,是無所牽掛的本心狀態。
再看這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么人生經過成長,或是經歷人事以后,就會有體悟,有思索,會從這是什么進入到這是為什么的一個階段。
這時你再看山,看水,看世間的世事變幻,便會產生思考,自然界的山與水也仿佛不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山水了,而是隨著人的哲學性思考,進入到一個哲學階段。
山為什么是山,水為什么是水,山水的象征意義變化無窮。
山之沉穩可以喻仁者,水之靈動可以喻智者,仁者因山之沉穩而向往之,智者因水之靈動而向往之,智者樂,仁者壽。
其實念皆隨心轉,這可謂是達到了修習自我的一個階段,萬事萬物都可以推己及人,推人及己,有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感悟。
然后是這第三重境界:看山依舊是山,看水依舊是水。這個階段就是從這是為什么進入到知道這是什么,對事物的本質了然于心的狀態。
山水草木,原本有其美,人生天地間,原本也是相生于自然,故而親近自然時,若能相融其中,在其中得到自在,實則是大徹大悟也。
這是一個超我的階段,它超越了自我,可說是站到一個融入自然,或說是超越自然的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事物的本質已能被我所掌握,我的內心已是有風無風,我心不動的境界。
能達到第一重境界者,是世俗間的凡人,達到第二重境界者,是智者,能達到第三重境界者,便可稱之為圣人了。
在第一重境界的凡人,不可謂不好,自在其樂,無所牽掛,無所追求,亦是一種簡致人生。
而在第二重境界的智者,比之第一重境界,就多了人性及萬物于我,我于萬物之間的聯系的思考,或可說是對事物本質的追尋。
那么這個過程不一定是愉悅的,有可能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與世間的較量,但是一旦悟出真理來,以慧眼識清事物與本質的物化聯系,便會神智空明,對待世間諸般幻象,大約能多一些清醒。
在第三重境界的人,實則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這看似是一個循環,回復的過程,但實際在這個過程中,事物的本相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看似無變,實際已千變萬化,卻是萬變終回其宗。
與青原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有近代的著名學者王國維,他也曾提出過人生三境界的說法。
謂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
這話原是用在做學問,做事業上的,用在人生的種種,也是甚為精妙。
以三句詩文喻人生的三重境界,能有這樣的體悟,首先已經可以稱之為一個智者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弊鰧W問也好,做事業也罷,都離不開世間事,人生態。
首先也必得是好好的端詳這“天涯路”,把這“天涯路”瞧仔細了,知道這是什么,才知道是要去做什么,才能望而生義,為事而不亂。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何人憔悴?為伊?!耙痢保芍^理想,可謂事業,可謂思索的形態,也可謂大道理,皆可。
思,就是一個求變的過程。變,則是思索的行為與結果。正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辯證性與矛盾,所以才讓人“憔悴”的很。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薄膀嚾换厥住?,已達恍然大悟的境界,人生回轉幾何,終于明了“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到了此時,本相與本性已合二為一,超然而自知,已達到一個近乎圓滿的境界了。
我們都是在這世間修行的人,求的是明理,求的是悟智,至高的,求的是放下貪嗔癡。
之初,你看山,我看水,萬事萬物都是它的本原模樣。
然則,追求愈多時,迷象愈多,這貪嗔癡即是灑向世俗的一把迷沙,此時便不見山,不見水,唯有世相萬千,似是而非。
當拂去這些迷塵時,清風明月,自在笑紅塵,那么,這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任他世俗幻相再多,我也自可以一笑了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