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他/她是你的朋友
你選擇朋友的標準是什么呢?是根據對方的外貌還是什么?
《溝通的藝術》給了我們答案,我們每一個人選擇朋友,有可能是因為第一印象,是被對方的外貌所吸引,比如:情侶。但是更多的還是因為兩者之間有更多的相似性、互補性、能力、坦露、接近和報酬。
我們能和對方成為朋友,有時候是因為他和我們比較相似,“總感覺很熟悉”,就是這個原因,他身上有你們彼此之間的相似點。相似點可以是衣服、配飾、或者是相同的性格特征。
有時候是因為對方身上有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互補性。比如你平時花錢比較節約,而碰見了一個花錢比較大方的人,可能就會被對方所吸引。
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對方的能力。我們都喜歡和比我們能力強的人做朋友,因為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什么。但是又不喜歡和能力太強的人做朋友,因為那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我們會和那些比我們有一些能力,然后又有一部分缺點的人做朋友。這樣既能學到朋友身上的長處,又不會把自己比較到特別低的地步。
坦露有時候也可以會促成某些人成為朋友。在某個時候,一方剛好需要傾訴,而另外一方能夠很好地傾聽,這樣子經過一定的“坦露”,他們互相之間就成為了朋友。
我們常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就是指的是經常見面的人會容易做成朋友。經常見面就會彼此有好感,慢慢地就有可能成為朋友。
最后,我們發展一段關系都想要一定的報酬,這個報酬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這樣說可能有點世俗,但是朋友之間應該收獲了對方的友誼,這就是精神上的報酬。在我們的心中都有一桿稱,這個稱就是付出要和收獲成正比。我們付出就想要一定的收獲。如果一直沒有收獲,我們可能就會失去信心,就不會再進行進行這段關系了。比如你和某個朋友之間,如果一直是你在付出而對方毫不領情,并且也對你沒有任何的幫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你可能就不會再和他維持朋友的關系了。
還有什么可以促進我們成為朋友呢?歡迎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