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53到1957年的五年被中國官方成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事實上,這個時期幾乎不存在政策變化和調整。而且毫無疑義,這時采用的基本是蘇聯模式,但也存在與轉型步伐,適合中國的集中化程度以及城市地區適當的工資和激勵政策等有關的其他嚴重的政策問題。在兩個動員和迅速變化之后又緊接而來的緊縮和調整期中,蘇式體制建立了起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變化的方向始終是朝著蘇式體制發展,但由于中國一直沒有統一實施蘇式體制,所以在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實施的是一種混合型的多元化經濟。由于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非常成功,所以這一點尤為重要。
? ? ? ?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的各方面都受到蘇聯的極大影響。蘇聯的大推進戰略與指令性經濟體制被全盤照搬過來。與此同時,蘇聯的工業技術和組織設計也傳入中國。1953年和1956年是變化尤為劇烈的“雙高峰”時期。在第一次高峰期(1953),作為依據蘇聯模式的全國性投資計劃的開端部分,工業投資迅速上升,農業則開始強制實施統購統銷政策。1953到1957年的第一個5年計劃是“一半在莫斯科,一半在北京”制定出來的。五年計劃的核心是建設156個大型工業項目,而且所有項目都從蘇聯或東歐進口。事實上,所有這些項目都建在內地或東北地區。因此,五年計劃的開始意味著區域再布局的開始,以及意圖將工業中心從沿海內移的開始。蘇聯提供的蘇制機器不僅具有當時較為先進的工業技術,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設計藍圖和技術規范。蘇聯還在中國各地提供了全面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援助。從建筑到體育訓練,到工業工程,到科研組織和教育機構,幾乎所有領域都是按蘇聯的指導和培訓來進行。蘇聯派出了6000名顧問到中國,通常為時一年或兩年,在蘇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則有1萬多名。中國雖然為這些援助顧問支付了大筆費用,但這些援助也很實在。對一個沒有經驗的國家來說,要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在全國范圍內成功實施一個復雜的投資計劃,會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 ? ? ? 1953年的投資的突然激增幾乎立刻使人感受到了重新抬頭的通脹威脅,所以投資馬上被削減。1954到1955年的經濟狀況較為適度,這時的中國仍然是一種混合型經濟。盡管這時政府已經建立了糧食統購的專賣體制,并鼓勵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但農業仍是以家庭農業為主導。在城市,雖然多數資本家已經被迫與國營批發商簽訂了合同,但仍然允許私人業主開辦工廠和商店。但是這一均衡態勢即將發生改變。
? ? ? ? 在第二個轉型高峰期,即1955到1956年的社會主義高潮時期,中國突然推動了向公有制的轉型。事情發生在1955年的年中,當時,毛批評農業集體化的步伐太慢,并嘲諷負責農業政策的官員膽子小,將他們比作小腳老太婆。毛的批評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運動。1955到1956年的整個冬季,運動一直在持續進行。毛此時的個人干預至關重要,政策的改變立刻促使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加入了農業合作社。1954年末,只有百分之2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或農業集體組織;到1955年,有百分之14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但到了1956年末,加入農業集體組織的農戶導達到了百分之98。接下來,所有的注意力都轉向了城市。1956年初,城市的私人企業和商店轉為合作社,或加入了實質上由國家控制的“公私合營”工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然存在并發展了6年的私人所有權,在1955年末和1956年初的6個月里終于不復存在。由于政府不斷將資源輸入新成立的社會主義組織,投資增長的加速達到了新的高峰。兩次運動使社會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模式在1956年全面到位,1956年這一年也正是中國全面實施社會主義經濟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