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最新一期的《少年說》,心里堵的很。
六年三班的崔兢對著鏡頭講起了自己的苦惱:
她有一個妹妹,特別霸道,時不時地欺負她,但爸爸卻十分不公平,每次都不管真相如何,就只相信妹妹的話,訓斥她一個人,讓她懂事,不要欺負妹妹。
在天臺上,崔兢壓下心底的委屈,哽咽著提出對爸爸的請求:
爸爸,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她等了許久,才等來爸爸的回答:
“你妹妹這個事情,你上學時也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她大,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女孩不解,哭著問爸爸:“但是為什么每次是她做錯了,卻要我道歉?”
爸爸說:“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女孩試圖和爸爸講道理:
可是我每次讓著她,讓著讓著就成了習慣,所以她怎么欺負我,都知道你不會說她。可是,她永遠會比我小六歲,難道我要一輩子讓著她嗎?
本以為爸爸聽了女兒的話,會反思,但沒有,他仍是堅持道:“還是剛才那句話,爸爸再重復一遍,畢竟她小,不懂事。”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崩潰大哭。
溝通到此,陷入死胡同。
即使努力爭取,女孩也得不到公平對待。因為她年齡比妹妹大,所以受委屈的是她、背黑鍋的是她,被妹妹欺負的是她、被爸爸無視的,也是她。
更讓人心酸的是,臺下有個小姑娘,在女孩發言的時候,一直在偷偷抹眼淚。
站在她周圍的同學們都說:“她家也是這樣,她弟弟仗著自己小,經常打她,她都不敢反抗,因為爸媽也不管的。”
都說童年是純粹的快樂,但在這被弟、妹壓住的大孩子身上,我卻生生看到了沉重。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不止一個家庭。曾看過一期綜藝節目,胡可談到了自己的兩個孩子。
她也像是很多家長一樣,有了二胎后,因為哥哥年齡比較大,擔心他沒輕沒重,會傷到弟弟。
于是,她經常教育哥哥:
“你是老大,要多讓著弟弟,要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兩個孩子搶玩具,她會讓哥哥讓著弟弟;
兩個孩子起矛盾,她會教育哥哥要懂事。
但漸漸的,她開始發現事情有些不對了。
有一天,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在她批評完哥哥以后,哥哥繞到弟弟餐椅后面說了一句讓人愕然的話。
哥哥說:“我現在這么慘,都是被你害的。”
孩子心底真實的想法,讓胡可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在她懷孕的時候,哥哥天天期盼著有個小弟弟或小妹妹,每天起來,還要親媽媽肚子一下。
但現在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她又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告哥哥: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在傳統思想里,老大就應該讓著老二,老大就應該保護老二,難道不是嗎?
但是,這一次說完這句話后,胡可看著哥哥抗拒、憤怒的眼神,她后悔了。
她自以為很公平的對待兩個孩子,實際上卻忽略老大的感受,她以為自己是個稱職的媽媽,實際上她不是。
明白了這些以后,她盡可能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對哥哥要求:“你是大的,應該讓著弟弟。”
慢慢的,她發現,兩個孩子都變了。
有一次,大的搶了小的玩具,小的立馬開始大哭,但當他發現自己哭了以后,沒人理會,就拿起另一個玩具玩了起來。
在弟弟找其他玩具的時候,哥哥一直看著,然后他把自己搶的玩具,還給了弟弟。
看到這一幕,胡可覺得暖心極了。
漸漸的,哥哥對弟弟不再那么抗拒,甚至還會主動照顧弟弟。
也是這一天,胡可明白:大人越干涉,孩子的關系越激烈。
父母不能用“大的必須要讓著小的”這些簡單粗暴的辦法行事,而是應該在孩子沒受到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尋找關系的平衡點。
很多爸媽,經常會將這一句話掛在嘴邊:
你是大的,要讓著小的。
大人們的本意是消除爭端,讓孩子們更好的相處,建立更親密的關系。
但這種不分情況的強制要求,不僅會傷了大的,也會害了小的。
有位網友,講過自己的經歷。
她說,在她小時候,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玩,發生矛盾后,不管是自己對,還是錯,大人看見了,都會訓斥哥哥姐姐們。
最開始,她很得意,覺得自己有人撐腰。
于是,她仗著大人寵愛,為所欲為。
姐姐的發夾很漂亮,她想要就拿來,因為她知道,大人會叫姐姐讓給她;
哥哥不理她,無聊的她在哥哥課本上倒墨水,以此報復,哥哥生氣她也不怕,因為她明白,她還小大人不會責怪她。
但漸漸的,她發現,哥哥姐姐們都不愿意跟她玩了。
不僅不愿意跟她玩,還會刻意躲著她。
不管她怎么討好哥哥姐姐們,他們都不再理她。
無聊的她,撿起石頭,朝樓下的住戶房頂扔著玩。
一次兩次,樓下的人忍了,第三次的時候,那個30多歲的男人終是氣不過,將她倒提起來,狠狠揍了一頓。
她大哭大鬧,但屁股還是被揍紅了。
她奶奶氣不過,和男人理論“孩子小,不懂事。”
男人反駁說,小孩兒不管,永遠都不懂事。下一次你孫女再往我房頂上扔石頭,見一次我打一次。
從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仗著自己年齡小干混事了,因為她忽然開始明白:
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因為你年齡小讓著你。
所以,你看,當家長自己非常粗暴的去人為干涉,孩子反而會遭遇很多挫折,多走很多彎路,甚至誤入歧途。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被孔融讓梨給誤導了?
正如陳銘說得好:
孔融讓梨的前提是,梨先遞到孔融的手里。如果一開始這個梨,都沒有遞到孔融手里,直接說你的梨大,直接給到別人),那孔融也不一定開心。
所以,大的讓小的,應該是孩子心甘情愿的主動選擇,而不應該是大人的強制要求。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講究兄友弟恭,愛護幼小,但是這種謙讓,應該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
我們缺的不是道德,而是規則。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最好的愛與公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