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級結束了,一切都像剛剛發生的一樣,三年的時間,截止到昨天是這班孩子一起學習生活的第1027天,到了四年級,學校可能會重新分班,為了讓孩子留下些難忘的紀念,班級家委會為孩子們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總結活動,還專門邀請一年級的班主任朱老師參與。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每個孩子經過這3年的成長,都成為了大孩子,都是家里獨一無二的寶貝,在這三年里,老師也在各個方面引領者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們更加有自信去面對未來的日子。
為了把此次活動讓家長、孩子們都有所收獲,我們安排了豐富的游戲環節,體驗環節,計劃讓家長和孩子們都能夠全然參與,收獲到最大的價值。從發言環節,到開場熱身環節,再到體驗游戲環節,我設計了非常完善的流程和節點,就像讓每個參與的人,都不虛此行。
在現場,由于各種原因,最終讓孩子們體驗到的游戲和參與的互動,只有2個,我相信就在這兩個環節中,孩子們也是快樂的,也是有很大收獲的,而對于準備工作來說,也僅僅執行了不到20%,當活動結束的時候,還有布置的游戲場地沒有用上,可能對于過去的我來說,會感覺到浪費了精力,有失望的感覺。
而現在的我,能夠從每件事中找到正面價值,讓自己從每件事中收獲到價值,當自己付出了100%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讓自己收獲到了快樂和滿足,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這個過程中,也讓自己體驗到了在每個當下,都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做。
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比如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覺得“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怎么還不好好學習?”,“在家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就把學習學好就行了。”……
如果我們抱著這樣的期待為孩子做很多事,表面上看似乎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實際上,這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而可能是因為我們內在的“安全感缺失”,想用這樣的付出來彌補的時候,才能看到孩子在我們面前,變成了我們實現自己“內在需求”的一個工具,我們只是想通過孩子,讓自己內心感覺安全,感覺自己“被需要”。然而,一旦我們的付出,沒有得到我們預想的結果時,內心就會被無助感、失望、無力充斥,這就更加重了自己的內在恐懼,從而轉變為外在情緒的宣泄,而此時,孩子又成了我們的出口,“傷害”由此產生……
那么,如何破解這樣的“無意傷害”?唯有通過持續的自我學習,讓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內在動力,為孩子的付出,是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只有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看到自己的真實需求,才能不再對外界、對孩子索求,那時,自己就真正成為了孩子的導師,更成為了自己生命的導師。
愛他,如他所是,不愛他,如你所愿。
真正的愛孩子,是不帶交換的無條件的愛,這種純純的愛,會被孩子接收到,并溫暖到,很慶幸我能夠在幾年前接觸到這門學問,并開始內修自己,讓自己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