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我的母親》里寫過,媽媽初中畢業的時候,以她的成績完全可以讀高中,繼而考大學,但家里條件不允許,只好考了師范學校。師范不僅不用學費,每年還補助棉衣棉褲?;锸骋沧詈茫恐苡幸活D蝦、一頓黃花魚,飯菜隨便吃,這樣的條件一直維持到自然災害。放假的時候,伙食費13.5元還能拿回家。
當時的師范比高中難考,師范錄取率九比一,高中錄取率六比一。不光看成績,還要面試,看看形象,唱個小曲,比劃一下手能不能彈手風琴。面試時,考官問:“為什么考師范?” 母親一開口就是極富個性的大實話:“不想當教師,想上高中,但俺家窮,沒辦法。”還好沒遇上較勁兒的考官,這個不想當教師的成績優秀的倔孩子順利被師范學校錄取。那時還挺正式,師范學校的校長帶著老師挨家發榜。媽媽畢業時學歷是師范大專肄業,所以可以直接教中學,先教幾何,后又教代數。后來又轉到市內的重點小學。
剛畢業就教中學,所以,當老師的媽媽,比她的學生們大不了幾歲??聪旅孢@張照片,能看出哪個是我媽嗎?當老師的混在學生堆兒里還不太好找哈。
公布答案:前排右二的花衣服。(題外話:那時的姑娘,人人一條或者兩條長長的辮子,看著既清純又性感,是那種端莊的性感。)
正因為年紀相仿,師生關系特別好,處得像朋友。媽媽沒有架子,教學不死板,樸實而生動,深得學生們的喜愛。這才會發生后面所說的各種“巧遇”。
在沒有電腦網絡和手機的年代,許多分離,意味著一輩子的分別。媽媽的學生們畢業以后,大多數都再無聯系。大家各自過活,任歲月侵蝕。
直到若干年后,一次次完全沒有預料的偶然邂逅,曾經熟悉的面孔雖已盡染風霜,卻瞬間撥動了深埋在記憶中的青春歲月。那一刻的相認,是多么讓人激動和驚喜!幾十年的杳無音訊,天涯海角,終有一天不期而遇,再沒有什么比這更能體現緣份二字的了。
回過頭再看上面那張照片,后排右二的女孩子,在拍完照片將近三十年之后的某日,重新出現在媽媽的視野。那是在我高中的家長會上,媽媽和她相遇了。她的女兒竟然是我的同班好友。媽媽生我的時候年紀挺大的,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奇怪的現象:老師的孩子,和學生的孩子,是同班同學。而且我們倆因為住在同一個方向,天天放學一起坐車回家,你說這叫不叫緣份?
媽媽曾得過一次大病,就在手術之前,麻醉醫師正要給她做麻醉,突然認出這位病人竟是自己的老師。面臨大手術的媽媽,因為這樣一層關系,心情放松許多。看看,何需托關系找熟人,老天自有安排啊。你曾經付出過的愛心,老天會一一回報給你,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在你遇到坎坷的時候,在你心無所圖的時候……
媽媽搭飛機,會遇到在機場工作的學生,她那超重的大行李便有了“照料”,媽媽也被一路關照著登上飛機。這小小的溫暖,讓那旅程有了一個好運而順利的開端。
在《我的母親》中也寫過另一段邂逅故事,直接考貝過來:
母親退休后,有一次,我們全家到云南旅游,在蝴蝶泉公園,竟然遇上了她教過的學生。游客那么多,人家竟然一眼就認出她來。幾十年沒見,從剛剛工作到退休,母親外貌的變化肯定很大,竟然在異地他鄉茫茫人海中被學生認出來!隨后更讓我們的驚訝的是,母親竟然也想起了他的名字!一生中教過的學生數不清啊,怎么會?!那個學生很激動,說他當了導游,正在云南帶團,從大連到云南,天涯海角的就這么相遇了。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在路上遇到了小學老師,我們會互相認出并叫出名字嗎?估計我只能記得最喜歡的一兩個老師吧。那么,母親,就是別人記憶里最喜歡的那幾個老師之一啊……
最近發生的一次邂逅,也是中間時隔最久的。媽媽遇上的這個學生,是1954年生人,已經63歲了!從十來歲的初中孩子,到六十多花甲之年,一場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重逢??!
媽媽說女孩子當老師挺好,一年有兩個假期,能顧家。年少的我聽了這話很是逆反,職業的考慮,第一個就先把教師給排除了??墒?,命運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推手,當你走過半輩子回頭再看,許多事情真由不得你計劃。雖然我學的是純理工專業,和老師這行當完全不沾邊兒??墒牵ぷ髦?,陰差陽錯的就成了中國第一批拿企業內部培訓師資格證的人,短暫的做過一陣子培訓師。當我用心的把自己的知識和感悟分享出來的時候,當我的學生在若干年之后通過網絡傳來遙遠問候的時候,當我得知自己在課堂上說過的某一句話至今還被學生記在心里的時候……那感覺,自己都被溫暖了。包括現在喜歡寫東西分享出來,似乎就是那時種下的根。
來澳洲之后,我又教起了中文。我承認我講課經常跑題,跟寫文章一樣隨心所欲。一篇上醫院看病的課文,就能引申出我對中醫和西醫的知識分享。家教的時候,我和三十多歲的學生,常常把上課變成聊天,從一個漢字“棗”,就能扯到中醫的氣血,再扯到中國女人的坐月子……每次上課少說要超時半個鐘頭。還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學生,一直在學習中國的養生功法,而我對此頗有興趣,我倆經常上著一半課,就比劃上了。以后我會把和她們的故事也慢慢寫一寫。就不在這繼續跑題了。
總之,有一些職業,不見得能功成名就榮華富貴,但卻有巨大的無形價值。比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法律治安范疇、文學藝術和傳媒界中那些弘揚正能量的人士……他們在工作上所創造的無形價值,遠大于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因此,他們從工作中獲得的精神上的成就感,也遠大于其它職業。
年輕的時候,目光不夠寬廣,許多人選專業,更多的考慮“前途”和“錢途”,而忽視了精神滿足對幸福感的巨大權重。當然,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也能增加精神滿足,從而提升幸福感。
我始終認為,在基本生存物質不再成為首要問題的當今,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應越來越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說我們這個年紀再談這些有點兒晚的話,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再用老舊的思維去“耽誤”下一代的人生追求。身為一個母親,我也挺盡職哈,凡事都要扯到子女的教育上。至于怎樣才算沒耽誤下一代,以后單獨開篇再聊吧。
今日隨手記錄下一名普通教師那“桃李滿天下”的小幸福。同時,也向天下所有投身于那些能給人類帶來精神財富的職業的人們致敬。
感恩你們的付出,讓這世界不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電子屏幕。感恩有愛的人們,讓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充滿人味兒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