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頭姐
《芳華》——嚴歌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原著有感
第一次聽聞《芳華》時,只是淺淺地知其故事背景是發生在70/80年代。猶記觀影前的自己,心中的花蕊躁動不安。我——觀影前的焦急等待;觀影中的涕泗橫流;歡影后的無盡思緒一擁而入。我靜悄悄的,躡手躡腳的走進影院。影片結束后呢,我順著人流無意識的走出黑色的屋子,任憑那五味雜陳的心情引領著隨風游蕩。還是,天上滴落的雨水打落在臉頰,才回過神來。是啊,電影落下帷幕,可影片傳達的精神和思想,就是這么)有沖擊力,就是這么有魔力,可以的久久停留在心中。它(《芳華》由那碩大的黑色幕布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以有色彩,有聲有情的電影形式展現出來,并和原版小說的內容差別不太大,這很值得贊嘆。第一次觀影之感觸就到此暫時結束吧。細談,讀原著的感悟。
映出眼簾的是劉峰。他是那個被貼著“雷又峰、爛好人…”諢名的人。看完整片小說,似乎眼中的他總是在微笑面對一切,在忙碌中生活。可是,我覺得他的樂觀和無條件的助人,恰恰是他自卑源泉積累和流露的地方。人都會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人也都需要這種特殊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是人價值體現的象征,所以像螞蟻般的劉峰幫助別人時總是快樂的,就算累被汗水覆蓋也快樂。這種無底線的善良,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和所謂尊嚴,也給他捎帶來了后續的悲劇。
劉峰默默無聞做的事,任勞任怨的忙碌,終究抵不過一句——觸摸事件中流言蜚語的力量來的迅猛和強大。對別人好,就像一杯蜂蜜柚子茶,人們喝了就沒了。人只是覺得味蕾中有一絲絲的甜意,卻不會有感念。而,對人僅有一次不好或陋跡,就會像一道陳年傷疤,永遠不會消失。而且,會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深。它或深或淺都是由人們口中的言語所描述出來的。百次千次的善良而建立起來的人設,總會在一次流言中瞬間坍塌。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而,一個人好事做多了,多做一件人們愿景外的事情,人們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弗洛伊德筆下超我人格的人。所謂的活雷鋒,也就是這樣罷了,和我們一般人沒有差別,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欲望。人們總用世俗和自我的眼光去要求別人,卻忘記了被要求的人,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有追求、有精神、有意識……對于,劉峰的結局和生活,我不想去探討太多,因為這是他的選擇和他的人生。我只能從他,這個單獨的生物來挖取我所悟出來的內容和道理。劉峰的行與思,告訴我們也教會我們,如何去行善,如何待人。但是,他的善良并不是楷模更不是標本。而是,他以自身教給我們一個道理,人之所以為人,要凡事有度、有原則、有底線。
總之,劉峰善良和悲哀的方方面面,都照亮了,那藏在暗處的人性黑洞。他的善良給他榮譽,也葬送他的榮譽和勛章。讓他更清楚的看清楚露骨的人。那個年代以揭發人,為榮,以告密為傲。時代埋沒了一批人,提拔了一批人。時代背景下的人兒——文工團。
當然,《芳華》不僅僅是劉峰自己的芬芳年華,也是很多人青春印跡。紅磚緑瓦的舞房里是年輕的身影,更是他們故事開始的地方。可,這次我想以劉峰為主線展開我的文字和感觸的花朵。劉峰就是我鍵盤中的主演,花朵中最鮮亮的綠葉。
劉峰不是雷鋒也有愛。他的愛很隱蔽又很明顯。他就是覺得自己就是個幸運兒——一個人一生能碰到一個用心和身都死愛的人,是太難得了,就像二十歲的他,遇到了二十歲的林丁丁。可是,他愛錯了人。每天都會有夜黑風高的晚上,但,這天夜里,一聲尖叫聲卻打破了素來的寧靜。他也由人人贊頌的人跌落到人人拿著稿子批判的人兒。劉峰的頭甚至都比平時低了一截兒。他所有的愛在那一刻開始,也在那一瞬間隕滅。他給了她,所有的愛,掉了,丟了。后來下放,戰爭中他想以光榮死亡,來結束生命。上帝,卻開玩笑,給他一條命,卻讓他拖著殘缺的身體艱難的生活。因為他心中的愛人,已經種在心中,而且,一生也只有一個愛人。所以,以至于后來和劉峰在一起的女人,就如小說中描述的一樣,只是,他對她們身體上的茍同,心卻始終不在一起……
劉峰的故事很長也很短,光榮也很平凡。最終,他以殘缺的身體和腸癌斗爭。他的生命中許多的不公,到最終都被劉峰的善良所折化成溫暖自己傷口的暖流。
劉峰代表一個時代,更代表那木板上踢踏踢踏舞動著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