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月份我在得到app上訂閱了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程,每天聽音頻、看文章,跟著學習,感覺收獲很大。生活中,我一方面自我覺察,感覺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另一方面觀察周圍,尋找有關理論對應的現實例證,增強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前段時間,我學習“全能自戀和自戀型暴怒”專題后,感觸很深,這次我清晰地觀察到了兒子的暴怒。
? ? ? ?晚上,老婆要給六歲的女兒洗澡。浴室里取暖燈發出暖黃色光線,吸引了一歲三個月的兒子,加上之前在浴室玩水嬉鬧的快樂經歷,立馬勾起了小家伙進浴室玩的念頭。老婆給女兒洗澡不愿兒子進去。小家伙如果在場,就會東拉西扯,搞得別人正經事情干不成。在老婆和女兒的堅決要求下,我把正要拉開浴室門往里擠的兒子抱到一旁。于是,兒子經歷了一次暴怒過程。
? ? ? ?第一階段,產生意愿。看著姐姐和媽媽都走進浴室,他也想進去。
? ? ? ?第二階段,意愿受阻。姐姐和媽媽擔心兒子進去影響她們,不讓他進去。兒子感覺無法改變現實,意愿受挫,產生徹底的無助感。
? ? ? ?第三階段,引起暴怒。徹底的無助感讓他的內心嚴重受挫,引發了自毀式的連鎖反應,兒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同時爆發出強烈的哭聲,淚水不斷涌出。
? ? ? ?第四階段,恢復平靜。看到了我指給他的氣球,想要玩,產生新的意愿,拿到氣球,迅速脫離剛才的劇烈憤怒和痛苦,新意愿得以實現,情緒恢復正常。
? ? ? ?在嬰幼兒的意識里,世界是渾然一體,不分你我、彼此的,他自己就像神一樣存在,一旦產生意愿,就需要外界及時回應,否則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此時的神就變成了魔,同時被劇烈的情緒控制,甚至產生毀滅世界的感覺。早期嬰兒的能力幾乎為零,大一點的幼兒雖然具備了一些基本能力,但還是必須依賴撫育者的照料,所以,嬰幼兒生活在一個不能調和的分裂中。當撫育者能及時回應他的情感,很好地進行日常照料時,他會覺得自己像神一般,自己的聲音一發出,世界就能立即滿足自己,這是他的全能自戀;當撫育者沒有及時回應,忽視或拒絕了他的聲音,他會立即陷入徹底的無助狀態,同時產生自戀型暴怒。
? ? ? 在客體關系心理學看來,養育者的及時回應,會讓嬰幼兒覺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于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媽媽”的自體和客體;當撫育者不能及時回應,他就會產生徹底無助感和自戀型暴怒,他會覺得“我”是壞的,“你”也是壞的,于是就有了“壞孩子”和“壞媽媽”的自體和客體。隨著孩子長大,基本能力逐漸增強,他就可以整合心中的“好”和“壞”了。但這個關鍵的整合是建立在足夠多的“好”的基礎上的,這時,“好”才不會被“壞”淹沒或消滅。這也是孩子建立自我并保障其心理健康成長內在邏輯的一種表述。
? ? ? ?嬰幼兒是不能承受過多的無助和暴怒這些“壞”東西的。撫育者的最佳策略是給于嬰幼兒及時的回應,也就是滿足他的全能自戀,減少他的無助時刻和暴怒時刻。
? ? ? ?在兒子無法如愿進入浴室,放聲大哭的時候,我意識到了他正在經歷無助時刻和暴怒時刻。我尊下身子,但沒有抱起他,只是盡量和他接近,認真關注他的痛苦,和他共情。我這這么做帶給了兒子一些安慰,沒有讓他的無助感和暴怒進一步發展。然后,我指給他看旁邊的一個氣球,他的目光被吸引,注意力開始轉移。玩氣球是他的新意愿。很快,他不哭了,站起來拿起氣球玩。他的新意愿得以實現,情緒恢復了平靜。整個過程中,我沒有阻止兒子的哭泣,哭泣是情緒的一種自然流動,小孩子哭一哭沒什么大礙,而且被拒絕和無助感也是人生中的必然要經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