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郝景芳說,“我們是不可能知道孩子未來長大了學什么是最有用的,但是我們要保證讓孩子長大后有能力想學什么就學什么。”
? ? ? ? 郝景芳,科幻作家。2016年她的短篇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全球科幻小說領域最高獎項“雨果獎”。
一段時間,郝景芳與她所在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正在研究未來人工智能影響下的勞動力發展趨勢。研究之后,郝景芳的結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下一代可預見的是將會與人工智能共處。而人工智能將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幾乎已經成了社會共識。
在我們普通人的感受中,也許你會覺得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還不是很快。但郝景芳認為,這些技術就像產品研發一樣,經過了實驗期就容易普及了,之后的普及速度就會很快。所以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不難見到。
反映在就業上,現在的大學生會發現工作越來越難找了。未來,白領肯定會有一部分工作受到沖擊。郝景芳判斷,對大專以上知識水平的人來說,未來是個競爭更激烈、更需要不斷學習的時代,你要跟得上學習的速度。而對于低教育水平的人來說,會有很大的沖擊。他們以往的工作多是重復性簡單勞動,而且自學能力也不高,知識與技能遷移到新領域更難,這些人群對競爭會更多地感到“有心無力?!?/p>
當然,人工智能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它能做到的都是容易標準化的事情,還是會有大量要隨機應變的事情需要人來做,而這些則正是人類能夠發揮自己獨創力的地方。
預測到了這樣的未來,映射到當下,每個人、每個家長可能都會想到要提前做些準備。對孩子的教育,郝景芳認為,家長要從基礎抓起,抓住他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法,建立起應對未來的能力。
之所以說“知識體系+思維方法”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重點,郝景芳是從人工智能的思維特征出發來分析的。她說,人工智能是狹窄領域的專家,但沒有對世界的綜合理解能力。此外,人工智能對于關于世界和人類的“為什么”這類的問題回答不出,這種抽象能力和基于真實世界的推理能力是人工智能欠缺的。 我們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就容易發揮人自身的優勢。由此,孩子就應該在綜合性的全景知識(通識)和善于思考的靈活思維方面做好準備。
在知識體系上,對孩子要進行通識教育。在現在的分科教育下,有些人長大后去學另外的學科會有完全不開竅的感覺,就像有一堵墻一樣橫在他的生活里面,他會潛意識地覺得有些領域自己碰不得,這些領域就是墻。這樣的思維,未來的選擇空間就會窄很多。
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有通識教育給他打下基礎,打開思維,長大后他就不會有碰到墻的感覺,他的選擇空間就會大很多。所以孩子越小的時候越要做通識教育。
知識很重要,它能打破你對未知領域的恐懼。此外,知識多了才會有思考和想象的素材,知識面廣,也容易讓人觸類旁通。而有了知識體系,我們再學到新的知識點,就能知道它在頭腦框架中應該填補進什么位置,就容易綜合地理解事物。
而在思維方式的培養上,家長要注重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習的興趣。
郝景芳說,“我們是不可能知道孩子未來長大了學什么是最有用的,但是我們要保證讓孩子長大后有能力想學什么就學什么。”現在不是讓孩子學一個技能保一輩子,而是讓他學習知識體系和學習方法,讓頭腦運行方式是靈活的、會學習的、有能力學習的。做到這些,不管將來是什么樣的,他自己都能去應對。
在培養孩子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過程中,一開始父母可能會有擔憂,害怕自己知識不夠,或者沒有能力去指導孩子鍛煉思維,不知道從哪里入手。其實不用擔心。孩子小時候并不是說要求父母一定要學識淵博、文理兼通,要有多么龐大的知識體系,而是說讓孩子在各個領域都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即可,比如科學里有哪些科學知識,歷史上有哪些歷史故事,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是美的,這些感知性的東西是知識基礎。上了小學之后,孩子就可以去看各個門類的書廣泛閱讀了。
當然,父母自己知識體系豐富,能觸類旁通更好。能達到這種狀態最好,達不到也沒關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出去玩的過程中,坐在車上父母跟孩子聊天,這也能進行通識教育。父母起碼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好的讀物、好的地方去游覽,讓孩子能夠接觸到的東西是豐富的,可以有所選擇的。
以上是科幻作家、兒童教育專家郝景芳對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趨勢判斷,那么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應對未來呢?
首先,郝景芳很強調親子間問答的作用。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聊天,用問答的方式來啟發孩子,積累知識和鍛煉思維。與通常的“媽媽問孩子來考考知識點記沒記住”這樣的目的不同,郝景芳認為,問答是父母多問問孩子,他覺得這件事是什么,為什么,它是怎么來的?這么做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思考習慣沒有捷徑,只能在日常里不斷鍛煉。很多時候,孩子都沒覺得是個問題,但是父母去疑問,孩子就會好奇去想,想了,給出了答案,這個過程就鍛煉了大腦。不管孩子怎樣回答,父母都應該多給孩子鼓勵,啟發他思考。即使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父母也不要小看,也可以拿出來問孩子。
郝景芳曾經問過自己的女兒:“你覺得秋天到了樹葉為什么會掉?”她女兒回答說:“因為樹葉在樹上孤單了,它想下來找小朋友?!蹦菚r她女兒剛剛三歲。而郝景芳同事的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回答說:“它想要玩捉迷藏,它想要藏起來。”
這些答案按照成年人的邏輯,都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標準答案。小孩子對這個世界會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解釋,是帶著孩子的特點,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解答問題。這其實就是思考。
除了問答,郝景芳也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喜歡上閱讀這件事很重要。孩子如果小時候培養起閱讀興趣,對閱讀這件事產生好感,他覺得書里面有一個奇妙的大世界可以去探索,未來他就能自主發展,家長就不用擔心了。隨著他長大,看的書越來越多,他自然就會擴大自己的世界。在這件事上,家長也不要抱著功利的目標,比如在寒假規定孩子一定要讀三本書,當成任務一樣去讀。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凱瑟琳·斯諾曾經和她的研究團隊做過一個調查。她們調查了中國深圳1044個家庭平均月收入超過3萬的中產家庭,結果發現,每天陪同0到3歲孩子讀書一次的家長只占9%。這讓她們很意外。因為在英語國家,同樣的調查研究中,即使是來自低收入家庭,也有50%的家長可保證每天至少一次的親子閱讀。
所以說起來,相比起各種方法,其實家長行動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學者張志勇認為, 在人工智能革命下,未來社會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未來學校已經破殼而出。未來學校不是對今天學校的推倒重來,而是從今天的學校出發、通過逐步變革實現的。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會讓我們的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的優勢蕩然無存?!崩铋_復先生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找自己最愛、最擅長的事,而不是變成一個背書的工具,因為你背書再背也背不過機器”。這啟示我們,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必須重新思考人類教育存在的意義和發展方式。
未來已來,未來教育需要前瞻思維,適應變革,迎接即將普及的人工智能,否則教育就會驚慌失措!
摘抄自倪紹旺之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