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概說
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王權最為強盛的時代,這是它在政治和社會治理模式上與其它王朝最為明顯的區別。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兩個原因,一個是歷史性的原因,即大英帝國此時已經到了需要王權作為集中國家力量的手段,來與周遭環伺的歐洲其它國家爭取地位和與之相關的利益的關鍵時刻,比如老對手法國,還有荷蘭,挪威,和興起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這是大勢所趨。
其二是現實原因,經歷了數十年的國內戰爭,尤其是之前30年的“玫瑰戰爭”,英國國內的貴族力量已經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打擊,已經沒有力量在短期內與王權,他們的老對手做什么有效的抗爭了。總之 ,英國古代史上王權大展身手的時代來臨了,這個時代還孕育了英國歷史上號稱最偉大的君主之一的伊麗莎白一世,以及英國國寶,劇作家莎士比亞,和近代試驗科學的先驅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爵士。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亨利都鐸的父系祖先是威爾士貴族,母親為安茹家族的瑪格麗特·博福特,他的父親和亨利六世是同母異父的兄弟,他繼承王位是因為,他的母親是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的后代。奪得王位后稱亨利七世。他與安茹家族另一分支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后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同羅馬教皇決裂,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國教的領袖”,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并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后嗣,都鐸王朝結束,她的表侄孫(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英格蘭、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君主統治。
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
亨利七世(英語:Henry V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本名亨利·都鐸,是都鐸王朝的首位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1509年4月21日在位)。
亨利·都鐸是亨利六世的同母異父弟弟埃德蒙·都鐸和瑪格麗特·博福特郡主的兒子,在法國布列塔尼流亡長大,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
1485年8月,亨利·都鐸在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亨利七世任內獎勵工商業發展,有賢王之稱。
亨利七世雖然是一位創業君主,但是他的這個創業過程的確沒有我們一般情況下看到的創業君主一生所經歷地那種真正的艱難。他基本上只打了一仗就贏得了英國的王位,而且這一仗與其說是一場生死相搏,還不如說是一場政治上的博弈和背叛,因為他的敵人理查三世的隊伍中居然出現了臨陣倒戈的叛變。
一切更像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好斗的英國貴族彼此爭斗的時間已經太長了,沒有人再愿意繼續這樣無休無止的打下去了。他登上王位后,立刻迎娶了一個原來的敵對家族,約克家的一個女兒成為他的王后,這樣,英國國內最大的兩股勢力終于獲得了數十年來的首次和解,他結束了玫瑰戰爭,用象征他的王朝的紅白玫瑰的徽標取代了原來的紅玫瑰和白玫瑰。
并在他在位的若干年內,順勢擴大了王權的力量,限制貴族擁有過多的權利,尤其是曾經于他為敵的約克家族,秋后算賬總還是要的,只要不太過分就行。他一系列的努力為都鐸王朝后來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都鐸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封建專治王朝的黃金時代。
亨利八世(英文:Henry Ⅷ,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都鐸王朝第二位英格蘭國王(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在位)及首位愛爾蘭國王(1541年—1547年1月28日在位)。他是英王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王后的次子。
亨利七世去世以后,亨利八世在1509年4月22日繼承王位。
做為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也是愛爾蘭領主,后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并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并解散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他在位期間,把威爾士并入英格蘭。
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在懷特霍爾宮去世,埋葬在溫莎堡的圣喬治教堂,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他惟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六世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
相比較于他的父親,亨利八世無論從性格,還是個人聲名方面都要更為響亮一些。因為他在國王的任上干了一件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講很可能是驚天動地的事情,他把羅馬教皇從大英帝國的土地上給開除了,同時,宣布自己成為了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怎么說這件事情的惡劣性質呢?這就基本相當于我們中國人管自己老爹不叫爹了,改叫同志,平等了。這在那個時代豈止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這基本上就是人神共憤的非人行為。
可我們的亨利八世就是這么敢作敢為,這么有個性。這事是怎么發生的呢?一起來看。
據說這個事情起源于亨利八世不太幸福的第一次婚姻。亨利八世一輩子一共結了六次婚,這在中世紀的歐洲無論對普通人,還是王公貴族都是非常罕見,甚至不太可能的事情。在無論東西方的古典社會中,婚姻是非常神圣的,要想解除婚姻的難度非常之大,當時的歐洲,普通人且不說,像亨利八世這樣的貴族要想解除婚姻,必須取得教皇的同意。
亨利八世的第一次婚姻娶的是他的寡嫂,來自阿拉貢的凱瑟琳,凱瑟琳是當時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爾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的女兒。?凱瑟琳3歲時曾與英格蘭王位繼承人,威爾士親王亞瑟訂婚。??凱瑟琳與亞瑟于1501年結婚,但僅僅5個月后亞瑟就去世了。1509年,凱瑟琳嫁給了亞瑟的弟弟,已經成為英格蘭國王的亨利八世。
做弟弟的娶自己曾經的嫂子,這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應該沒有什么倫理障礙,而且,顯然,這應該算是一樁政治聯姻,畢竟凱瑟琳的身份在那擺著,當時的大英帝國還暫時沒有挑戰西班牙的能力。這樁婚姻為什么后來會破裂呢?可不是夫妻感情不和,比這個還現實,主要是凱瑟琳生不出兒子來,這個觀點我們中國人會很贊賞的。而且更為悲催的是,多年以后,亨利八世逐漸認為他這種娶自己嫂子的行為應該是受到了某種詛咒,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為了解決大英帝國男性繼承人的問題,亨利八世必須離婚。您可能要問,不離不行嗎?難道不能找個情人,或者小妾之類的角色來幫忙完成這個生兒子的任務嗎?人家已經當了幾十年的王后了,你想踢開就能踢開啊。確實不行,在歐洲,絕大多數情況下,私生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地位不受法律保護,萬不得已,不能這么操作。
現在看出我們中華帝國曾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好處了吧,它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和冷酷無情。比之于中國,大英帝國還是太年輕啊。
亨利八世堅決要離婚,問題來了,教皇那頭不同意,好說歹說都沒用。其實也不是教皇多么神圣,多么堅持原則和上帝的戒律。這里面存在著更為復雜的問題,有人不太愿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王室的婚姻背后都牽連著大把的政治問題,他們向教皇施加壓力,顯然,他們在教皇面前要比亨利八世有面子的多。這個背后的隱情就不細說了,太麻煩。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亨利八世這個愣頭青他居然直接選擇了跟羅馬教廷決裂。當然,亨利八世對羅馬教廷的軟弱和無能基本是心里有數的,否則教皇也不可能被別人輕易裹挾啊。想當年,他的祖先還曾經在大雪地里光著身子乞求教皇的原諒呢,時代變了,這個時代的羅馬教廷自身都在風雨飄搖中慘淡度日,早已沒有了昔日說一不二的無上權威。
多說兩句,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是同時代人,早年,他還撰文攻擊馬丁·路德,護衛羅馬天主教廷,教皇利奧十世賜封他“信仰的守護者”頭銜。顯而易見,他和羅馬教會的決裂,不太會有什么嚴肅信仰方面的考量,而純粹是政治利益問題。而且,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也清晰地判斷出這個時候的教會拿他基本不會有什么辦法,他的權力基礎在整個英國社會是非常穩定的。
在離婚問題上,亨利八世贏了,他成功地將他的發妻凱瑟琳驅逐出了宮廷,沒過幾年,凱瑟琳就去世了,凱瑟琳比亨利大個5,6歲的樣子。此后,在他去世之前,大約十幾年的時間里,亨利連續結婚五次,現在已經沒障礙了,他終于取得了婚姻自由。可嘆的是,這么多位老婆一共只給他生下了三個后代,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他們三人后來都登上了英國國王的位置。其中這個兒子,好像叫愛德華,體弱多病,年紀輕輕就死在了國王的大位上。而且,更為可悲的,他的這三個孩子都沒有后裔留下來。都鐸王朝到了偉大的伊麗莎白一世的手上就終結了。
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的決裂雖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因為個人私人事務而導致的偶然結果,事實上可能也是,畢竟,此后英國國教,天主教和新教混戰了好多年才最終塵埃落定,其間英國國教的地位反復了很多次,并不是僅僅靠著亨利的一聲所謂獨立宣告就萬事大吉了。毋寧說亨利八世只是給這件事情開了個頭而已。
但這并不有損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對于英國而言,更是一件標志性的事件,我的個人看法甚至認為它和數百年前的諾曼征服,和不久后的光榮革命是同一個量級的事件。
理由是這樣的,英國收回了教權以后,教權和王權在一定程度上合并為了真正的皇權。這就使得英國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國家的權力結構從我們先前說過的“三權分立”的狀態,變成了“二輪驅動”。這樣的結果使得英國國家主權能力大為提升,保證了他在后續的百多年內與歐洲列強的競爭中起碼不落下風。否則,恐怕還沒等到偉大的“光榮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成功,大英帝國就已經被貶低成為了一個歐洲的二流國家,根本沒機會登上角逐世界冠軍的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