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農村出生的孩子,兄弟姐妹比較多。大學畢業后,他們都走上了講臺,做了老師。依據慣例,按照梯隊的順序,我也將成為一員。然而,當我站在講臺上的瞬間,我開始迷茫,總感覺“責任和能力不匹配”,我感覺很是恐慌。后來,也因各種的際遇與巧合,我成為了家族中的異類。借著淺薄的閱歷,與母親的理解與支持,離開了家鄉,成為了本職專業的技術人員。
最為一名有志氣又內向的孩子,離家的日子,內心疲憊,身影孤單,每時每刻都在想家。每一個深夜里,我也捫心自問,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要走什么樣的路。公司的老板是很優秀的人,他教會我人活著就一定要有價值,要有自己的定位。公司也就個人定位做了許多的組織學習,其中就有書寫愿景。同事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個人愿景》。我自己在當時寫的時候沒有什么想法,只是憑著主觀感受一氣呵成。如今重新回放,我審問自己“兩年、三年、五年、以及十年后我想成為什么樣子?我的人生價值在何方,我的人生能夠造出多大的勢態?”。突然,我就明白了,我的人生價值所在。
?成為一名大學的老教授,那時候的我已經有了家庭,愛人,還有個淘氣的孩子。老公事業穩定,孩子也已經七八歲,沒有金錢與生活的壓力,沒有太多的焦慮。作為女性,在成功走過女孩到女人,再到母親的角色沉淀,我可以做一名老教授,真正的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回首曾經的自己,讓孩子們走一走我們走過的路,卻教會她們如何快速的從挫折中爬起,讓她們梯隊更年輕,讓后輩們的世界節奏更快。我想這也是前輩們對我們的貢獻,讓這份力量傳承下去,這才是我心中真實的愿景藍圖。
此刻,我也終于明白,我的人生就是年輕時為社會建設貢獻青春活力,年老時為新一代播種希望。原來最了解我的是最親的人,也是我的母親,她或許看到了不久的將來我終將回歸我們的大家庭,走我們家族之路。突然之間,我覺得渾身輕了似的,我沒有背棄家庭傳承的使命,我不需要太多的負罪。
這一刻,我看到了一個閃閃發光的老太太奔騰在校園里,為孩子們挖她另一半的第一手的資料(頭腦一身汗呀,腦補什么的太可怕)。
(說明: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