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離開現在的職業找過理由嗎?似乎這是很正常的事:既然想離開,肯定是有理由的。那為什么現在還沒有開始去投遞簡歷的行動呢?當然你也有很多的理由,也許是真的,比如時機不合適等等,也許也不一定是真的,比如……看看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生涯咨詢中,我最擅長的是職業定位類咨詢,也就是幫助來訪者審視、確定及最終落實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所以來找到我的來訪者很多都是帶著類似這樣的問題來的:我想知道什么工作更適合我。有的是因為對目前的工作不感興趣,有的是希望能更大的發揮自己的價值,有的是覺得沒有成就感,不甘平庸。這些都足以構成轉行的理由。然而轉行通常成本很高,轉到一個自己之前無經驗的領域也非常困難,尤其是對工作時間越長的人越是如此,所以每次和來訪者探討是否要轉換新的方向時我都特別慎重,因為以往的經歷告訴我:有不少來訪者想轉行的理由不一定是真的,咨詢師一定不要被表象蒙蔽,要看到那個深層的動機。
今天故事里來訪者的經歷常見又不常見。常見的是她的經歷:工作幾年,并無建樹;橫向比較,不如別人;看看未來,并沒有讓自己興奮的可能。于是開始琢磨是否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不常見的是她的嘗試:在進行咨詢之前,她已經進行了一些職業規劃的自我探索,包括職業價值觀和成就事件分析。作為非咨詢師的人來講,能做到這些已經是比較專業的了。然而趙昂老師敏銳地指出:每個人都有解決自己生涯問題的能力,如果能夠看到糾結的話,沒有解決,就說明還未看到糾結。如果來訪者做的這些分析都是真實的原因,那么她心中的困惑也會豁然開朗,而無需再找咨詢師的幫助,如果做了這么多分析,仍然不確定,說明你可能做了一個“假分析”,或者你分析的方向錯了。
我也遇到過一些客戶來咨詢之前就做過很多的自我分析,比較常見的是霍蘭德興趣測評(SDS)、MBTI性格測評以及蓋洛普天賦優勢測評等等,這些測評題在互聯網上特別容易找到,而且也會對應出一份普適性很強的報告。特別想說明的是,光進行測評和拿到一份報告,并不足以解決問題。一般拿到一份報告就感覺問題已經解決的,往往并非是報告力量大,而是你本已有想法,報告只是強化了你的意識,增進了你的行動而已。就像你去醫院做血常規檢驗,醫院也會給到你一份化驗結果,然而未經過專業醫生的解讀,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那些+號-號真正的意義,也不知道正確的用藥方式。測評也如此,一份專業測評報告的解讀嚴格意義上要進過8道程序,更重要的是,測評并不是結果,測評只是幫助我們通往內心的橋梁,通過它,咨詢師可以和來訪者一起探討出真實的想法,幫助來訪者聽到內心真正的聲音。
這篇故事里的來訪者顯然段位更高,她已經不是做基礎性測評,而是上升到價值觀和成就事件分析了,這說明她多少學習過職業規劃。然而這些結果也仍然沒有解決她的問題,影響她的并非是她認為的。一個有經驗的咨詢師不會停留在表面的挖掘,而是會從表象看到本質,幫助來訪者挖掘到最核心的問題,這是咨詢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果然,原來故事中的來訪者工作中的平淡無奇,業余中的精彩紛呈,并非是工作本身帶來的結果,而是來訪者自己選擇的結果:因為曾經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言,所以喪失了一次很好的發展機會,從此以后就不再主動要求有挑戰的任務。這樣類似的案例經歷,在咨詢中很常見。
核心的原因終于探索出來。尋求轉行,只是把這種手段當做自己職業發展不適的一塊遮羞布,遮住了自己最薄弱的部分,擔心被別人看到,并且在手忙腳亂中一幅很上進的樣子。轉行這塊遮羞布,遮住的其實是自卑。這樣的轉行,是一種逃避,即便最終轉了,也是沒有辦法獲得成就感的,因為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逃避的好處是讓我們可以一時回避開那些令人不舒服的事情,獲得一種假象的平靜。然而只有你自己知道,逃到哪里都逃不開事實的真相,也逃不過自己的內心,它始終會在最關鍵的時刻出來阻礙你,刺激你,它和你同在,你又能逃到哪里去?唯一的辦法是面對。每個人都會有自卑的時候,恐懼往往在想象中會被放得更大,選擇直面,那個恐懼也就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了。
既然探索出了真正的恐懼,也看到了追求成就感是來訪者的目標,接下來的事情就相對簡單了。想獲得成就感,就需要從工作中做出成績,背后對應的是提升能力,通過能力分析,發掘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將注意力投入到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本職工作,將職業轉化為資源,同時依舊對外尋找可能性。如果一份職業可以滿足成就感,如果滿足成就感的職業提供給自己機會,那就說明自己開始成功了。
主動轉化,就是一種面對,被動躲避,久而久之,躲到自己無路可藏,那個時候恐懼和焦慮一起襲來,會讓我們陷入真正的困境。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要通過做事情,獲得成就感,自信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