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 算起來,母親打我的次數要遠遠少于她打我兄長的次數。并不是因為我比哥哥乖巧,而是因為她更會做母親了。
? ? 我的兄長比我大六歲半,母親生他的時候,還很年輕,十分壓不住火氣。據母親回憶說,她可以為了各種各樣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理由揍哥哥——衣服弄臟了要揍;不好好睡覺要揍;學習成績不好要揍;甚至是在吃飯的時候老人沒有動筷子,兄長先夾了菜也是要揍的。于是在母親這樣嚴厲的教導下,我的兄長十分爭氣,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但同樣是這樣嚴厲的教導,也讓兄長的性格十分叛逆,當然,那是后來的事情。
? ? 不管怎么說,在兄長上大學之前,母親是很以有這樣一個兒子而自豪的,因為兄長總能讓別的家長發出贊嘆的聲音,誰都聽得出那贊嘆并非禮貌式的欽佩,因為語調中隱約嗅得到一絲羨慕和嫉妒——我猜想正是這一絲的羨慕和嫉妒才讓母親分外有成就感,分外自豪,它讓母親體會到了“母親”這兩個字的價值。
? ? 在和職業女性、妻子這些身份屬性附帶的光環擦肩而過后,終于,母親在“母親”這個身份上,找回了屬于她的驕傲與尊嚴。
? ? 有了老大這個的成功范本后,母親決定對她第二個兒子,也就是我,如法炮制,但是讓我和母親后來都很感到難為情的是,母親在兄長身上總結的成功經驗,并沒能完美復制在我身上。
? ? “你太滑。”這是母親對我最中肯的評價:“你不像你哥哥那樣老實、聽話。不管跟你說什么,你都答應的‘好、好’,可到了事兒上,你還是該怎么辦怎么辦。”
? ? 但母親生我的時候,她已經31歲;等她發現我滑頭的時候,她已經36歲。36歲的母親已經不必再用鞋底兒和雞毛撣子來教育孩子,她決定用說教的方式來讓小兒子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惡毒。
? ? 大部分時候,她是成功的,只有極少數情況下,小兒子不聽話。這些極少數情況包括——到底是先玩耍再做作業還是先做作業再玩耍;到底是如實向她匯報每一次的考試成績還是只把好成績匯報給她。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母親才用得上鞋底兒和雞毛撣子,但可惜用了也白用。
? ? “你小時候如果有你哥哥一半兒用心,你就不用像現在這樣讓我操心了。哎,這都是命。”說完這句話,她穿上海青,恭恭敬敬地向佛像頂禮:“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