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對于每天各種刷屏的公眾號文章已經沒有耐心從頭看到尾。看了一點點內容就習慣性往下滑然后翻閱下一篇。每天都閱讀很多內容,實際上真正達到輸入的效果的寥寥無幾。這個過程漸漸變得無聊和乏味,不停地瀏覽更新的話題,企圖獲得刺激點更高的內容,除了讓眼睛疼痛以外,仿佛沒有別的作用了。
因為新工作的工作性質就是多個項目同時進行,很多細節需要同時兼顧。我每天都被困在一大堆未完成的瑣事里,不能自拔。后來上司給了我一些提點,讓我多少知道自己問題在哪里,于是找尋辦法去走出這種困境,剛好看到采銅推薦了《深度工作》這本書。當機立斷買回家,邊讀邊實踐。
深度工作,在書中的解釋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與現在大環境下推崇的無障礙多任務隨時切換的工作狀態不一樣,書中偏向于深度工作才能在社會經濟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為在轉換任務之后處于記憶力殘留狀態的人,在下一項任務中的表現通常很差而且殘留越大,表現就越糟糕。更糟糕的是,看到一些當前無法解決的信息(幾乎總是這樣),你就被迫回到最初的任務上,但是又有第二項任務留在腦后沒有完成。這種未完成任務之間的轉換帶來的注意力殘留對你的表現十分有害。"
“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必須高度專注,不能有任何干擾。”
一直覺得自己總學不了難的知識點,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現在想來,跟自己無法長時間專注去學習一件事情很有關系。我嘗試把未完成的事情列出來,暫時不放在腦袋里面,然后專注地一項項去完成,而不是做一點看一下手機,發現有新的事情要做的時候又分神去做別的事情。避免多任務同時進行,完成一件再一件,發現當天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書中還提到為何現在的公司文化越來越允許干擾行為的出現,鼓勵持續保持聯結的狀態,人的潛意識里,都會遵守最小阻力原則:
“最小阻力原則:在工作環境中,若各種行為對于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于采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如果在你所處的工作環境中,提出問題能夠立刻得到答案,需要某一特定信息能夠立刻得到,那么你的生活就會變得簡單,至少當時是這樣的。如果無法得到迅速的相應,你就需要做更多的預先工作計劃,需要更具條理性,同時還要準備暫時擱置工作,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等待所提要求達成。所有這些都將使你的生活更加艱難(盡管從長期來講,這樣做能夠得到更令人滿意、更好的結果)”
對此,我深有體會。在工作中,如果問上司能夠立刻得到答復的,我都不愿意等待,不愿意自己去深刻思考,總是傾向于很快地從別人那里去得到解決方案,這樣的后果就是下一次我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永遠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在解決問題這件事情上,能力得不到提升。
今天我做了這些實踐,發現減少浮淺的工作或者生活內容讓我感覺生活沒那么繁雜,腦后的世界更清晰一些:
1. 走路等待的間隙不急于打開手機瀏覽網頁等信息,趁這些空隙放空一下大腦;
2. 新郵件進來時不要立刻打開。完成手上的事情再看新進來的郵件;
3. 對于新下來的工作內容,先記錄在To do list 上,根據緊急順序進行排序后再處理;
4. 當天復盤,把待完成的事項都理順,然后安心屏蔽工作,在剩余不多的時間里,依舊可以安心看書,放松。
很久沒有看書,很久也沒有寫文章了,有些生疏。但是,好習慣很懷念。以后會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