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中,一位女子將男女關系比作游戲,雙方按照自己所知道的規則進行游戲,本能讓他們彼此尊重各自的規則。
只要規則不相撞,游戲就可以一直進行。
而一旦出現沖撞,游戲無法一帆風順之時,就不得不中斷比賽,商定新的共同規則。或者直接終止比賽,退出賽場。
書中主角的妻子,很果決地選擇了后者,在他還未意識到彼此的規則已經無法相容的時刻。
上周末去蘇州,走在熱鬧狹窄的平江路,眷爾忽然問我:如何判斷與一個人是否話不投機呢?
我答:對方的話語,你能否輕松回應,以及,是否覺得對坐是一種煎熬。
回來后看到書中那段探討,忽然覺得用游戲來解釋也未嘗不可。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內心各自有著從未刻意展示的規則。
這個規則,是過去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累演變之后的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事物性質的界定,以及對一切入侵自我的外物感知。
正是這個未曾嚴明的規則,決定了我們與對面之人能否相處自然、愉快。
看起來似乎毫無共通點的人,幾乎沒遇到什么阻礙就成了朋友或者戀人,多半是因為彼此內心的規則,剛好可以和諧共處,互不侵犯沖突。
有些時候也許不那么順利,但能夠在沖撞之初就理性地喊一句“暫停”,坐下來好好商定一個互相都可以接受的規則,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走向終止。
只是,放任它一路磕磕碰碰著走向崩塌,似乎是我們面對各種復雜關系時的自然反應。
年少時戀愛,積累了滿腹委屈心酸,在某一時刻忽然爆發,換來的只是對方滿臉的疑惑和無奈。
后來才明白,那些在心上計算了很多次的“犯規”,沒有出口,沒有溝通,就永遠都只是自己的條框而已,與任何人都沒有關系。
在這一點上,西方人顯然直白許多,我時常在各種英美劇中看到主人公發覺自己與愛人朋友甚至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時常會說:我們需要談談。
于是就坐下來,坦誠彼此心中的別扭和不適,然后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后來我開始嘗試對身邊存在隱患的關系,盡量直接地要求一個溝通的機會。
有些溝通不暢,只好作罷,但至此不會存有遺憾;有些雖經歷了短時間的尷尬,但好在此后有了共同的新規則,得以更輕松地維持。
不要害怕聊一聊,理性地相互亮出底線,總好過表面春風和煦下的齟齬日盛。
而真正適合自己的友愛親情,從不會因為規則的界定,就此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