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推薦下看了這本書,幾度落淚??赡苁呛椭魅斯兄嗨频慕洑v,畢竟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苦楚和超于常人的敏感。
我們的笑容背后,藏著的落寞和無助,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或許連成了海洋。等待某個點,便會如洪水般傾瀉,卻始終傾瀉不完。還有下一個點,再下一個點。直到瓜熟蒂落,開花結種,可以不再依靠母體的養分,感受陰晴圓缺,開始為自己活,或者為自己的種子提供養分,為孩子活。
總得將那帶缺憾的情寄托,才能使出來生命得以完整。影子了解那個靈魂深處的我們,可能我們自己都不太了解,或者拒絕承認的自己。而主人公擁有傾聽影子訴說的能力,并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繞了一圈的呂克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已久了,就會向現實屈服,忘記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忘記本真的自己。而主人公的超能力就是了解其他人最深處的自己,比如呂克。
這個和他一起長大,在他最無助的時候給他幫助的發小,就像冰冷黑夜的的一束燈光,給他溫暖和安慰。不經意偷來呂克的影子,讓他探知了這個面包師傅的兒子,有著屬于自己的夢想,那個不是像爸爸一樣做一輩子面包師傅的夢想。
可有些事,即使我們知道會有更好的方面,我們也沒有一個理由去讓它改變,因為我們要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與其和呂克的影子一樣去斥責主人公的忘恩負義和無動于衷,我更覺得那是一種尊重。可當他聽到呂克影子的求助,他知道那是來自呂克心底的吶喊,他便不計后果,也要為老友爭取一次,即使是要面對那個小時候像鬼魂一樣的老友爸爸。雖然他當時得到了呂克爸爸否定的答案,但這也是他能為老友做的所有了,接下來會怎樣,依舊是要尊重。尊重老友爸爸,尊重老友,尊重這個家庭。
慶幸的是呂克爸爸并非和外表一樣頑固,他終是尊重了兒子的夢想,終是在這段父子關系中,柔軟下來,熱情起來,換了一種呂克喜歡的方式去愛呂克。對于一個年近古稀的父親,這是多大的改變。沒人知道這改變背后,是多少個反思,煎熬的夜晚。這就是父愛,母愛偉大的地方。爸爸成全了呂克,卻不是秉著要他光宗耀祖的目的,而是一種來自父親的無條件的支持。你走,我給你力量,你還,我準備好懷抱。所以呂克的追夢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
當他為自己的夢想用盡全力的同時,也讓他又一次了解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以,他又毅然決然地回到那個溫馨的家里,回到愛他的爸爸身邊。那么是不是他的醫學探索之旅就歸于零,當然不是!
全新的父愛,對生活深刻的領悟,在醫學院為考試全力以赴的感覺,甚至他和呂克的更深厚的友誼,不都是他的收獲嗎?最大的收獲應該就是和蘇菲的愛情。假如沒有這段經歷,他可能就是烤一輩子面包的布夏太太或里奧先生,遲暮之年,只剩孤獨。
盡管又回到原點,與舊人齊步 ,可你和他們已經不一樣,見過他們沒見過的風景,走過他們沒走過的路,自然也有了他們沒有的豁達和心境。
有夢想的人兒,我們沒有為我們求救的影子,沒有幫我們爭取的朋友,我們只有我們自己,遵從自己心底的聲音,邁開腳步,一步一步接近只屬于自己的夢想。即使像呂克一樣,兜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你也已經不是原來的你。
自私又偉大的母愛和沒有得到回應的父愛
一個被父親因其他女人而拋棄的母親,倔強又小心翼翼地帶著孩子,走過他敏感的小時候。不對他掉一點眼淚,不向他說一句不容易,那段時光應該用扛,用熬來的。
曾經的枕邊人,如今躺在了別人的床上;曾經深情的四目相對,如今成了孤獨的望眼欲穿;曾經多少個歡聲笑語的日子化作如今最痛的記憶?;▓@的柵欄壞了,天花板漏水了,燈泡壞了,廁所堵了,媽媽都能帶著回憶搞定的,畢竟這些曾經都是爸爸的事。
有些女人是被逼著強大,就如這離了婚的女人。在她們最有理由脆弱的時候,她們得為了孩子,為了接下來還要走的日子堅強。多少個強忍淚水的白晝,多少個獨自哭泣的夜晚,才把那些傷痛熬成過往。
面對拋棄她的男人,媽媽沒有說過一句對爸爸的怨恨,沒有強加給孩子任何偏倒性的想法,只是在默默地守著孩子長大。
媽媽第一次不需掩飾的肆意流淚,是在送他的月臺。
在火車站的月臺上,我看到媽媽哭泣,這一次,她沒再試圖別過臉去。我不再是那個她需要全力保護的孩子,她再也不必藏起淚水,藏起她從未遠離的悲傷。
以為時間可以治療一切傷痛,可那因愛而起的痛,舍不得恨的痛,卻從未遠離。孩子已經長大,媽媽終于可以卸下鎧甲,做回柔弱的自己。
孩子遠讀,每年寥寥而匆忙的見面,讓我覺得媽媽和樓上鄰居艾麗斯的境遇沒什么不同,只是她們給這般境遇放上了不同的態度。媽媽選擇用理解和愛去對待,而艾麗斯選擇了抱怨和恨。
“我才不要滿足我的孩子,讓他們在我死后才開始喜歡我!他們只能在我活著的時候這么做!”艾麗斯說。
艾麗斯清理所有關于愛的東西,丟掉所有愛的回憶。這時我反倒覺得艾麗斯在為自己爭取,在為自己活。
沒有寫到艾麗斯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人,只是從艾麗斯口中說出的忽視她的人。我寧愿相信,她的孩子和主人公愛他的媽媽一樣愛著她,只是他們有著和主人公一樣的不得已,一樣的忙忙碌碌。
兩種媽媽,兩種選擇,留下的卻是相同的結局。為媽媽的逝去而悔恨自己的陪伴太少,關注太少的孩子,用“如果……就……”的句式,給這無能為力一個更好的想象的結局。也只有懊悔,也終是改變不了媽媽離去的事實。我甚至覺得,媽媽和艾麗斯的孤獨是一樣的。
而就在這偉大的母愛背后,藏著那令主人公懷疑半生的父愛。一時間,令他不知所措。他都已經忘記,自己花了多長時間,去接受父親不愛他的事實。可這突如其來的厚厚的一打信,又需要他把這突如其來的父愛,攤鋪在過往的回憶,填充進孤獨的暮暮。
他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會這么做,或許在媽媽把這些信放進閣樓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懺悔,準備好怎么和他交代,只是她沒來得及和他說,就提早離去。
或許這之間媽媽有過無數次把信和父愛的存在告訴他的想法,但她又怕有了之前的隱瞞,而不能依舊是他心目中偉大的媽媽。就這樣一封又一封,一直到父親放棄這沒有回應的愛。
自私又偉大母愛,他又豈能怪她。她只是失去了一個曾經深愛她的男人,她不想再失去他。她堅強的軀殼內脆弱的靈魂,和她那從未遠離的悲傷,他最了解。
靈魂伴侶——克蕾兒
愛情總是能讓人在絕望透頂后絕地重生,克蕾兒完美地論證了這句話。
幼年時,闖入自己生命的第一個青蔥少年,或者可能只是生命中第一個愿意和她做朋友的人。她將自己放在殘疾人的行列,不去奢望愛情,哪怕是友情。而那年夏天,他的到來,燃起了她對愛情的憧憬,對生活的熱情。沙灘,老燈塔,風箏,兩個各有創傷的靈魂,在這里緊緊相依,留下下一年的約定。
可她魂牽夢繞的再見,沒有像夢中那樣王子如期而至,一次又一次地倒掉滿滿的希望,再灌頂失望,有過愛情的人,都懂得這般煎熬,似煉獄。那么煉獄過后,要么你被煉死,要么煉你個金剛鐵臂??死賰猴@然成為了第二者,從自閉癥患者到大提琴家,一個近乎奇跡的轉身,背后是顛覆性地自我剖析,孤獨地思考。浴火重生,無人能助。
就像是整容,為了美麗的自己,需要經受切腹之痛??死賰翰贿^是在自己操刀,雕刻靈魂,為了那段青梅竹馬的愛情,為了男主角,為了成為美好的女主角。
當初為了取悅別人而做的改變,如今讓自己活成自己都不敢想的樣子,這不就是逝去的愛情留下的最棒的禮物嗎?
上帝給克蕾兒關上了門,關上了窗,卻在屋里藏了把鑰匙。她苦苦尋覓,終于將最好的自己釋放。
理性備胎——蘇菲
蘇菲是我不想寫的部分,因為心疼。一個看似什么事都能搞定的御姐,沒有溫暖的童年,自己一步步用頑強走成現在的模樣,卻剃不出骨子里的自卑。
她愛他,卻愛得那么理智。任他游走在自己的世界,卻沒有作出任何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依戀和渴望。他來,她張開雙臂擁抱,他走,她無聲無息目送。他是這場還沒完全開始就無疾而終的愛情的主導者。
一直在想如果他們沒再回到那個海濱小鎮,那么故事又將以怎樣的方式鋪展?也在想呂克真的是她的最愛嗎?
可故事終究不是為她而寫,她注定是這一場的備胎,配角。
如果你是現在的蘇菲,請為自己續編屬于自己的童話,不要活成別人的配角,要只為自己活,只為自己愛。
影子——伊凡
主人公所擁有的超于常人的能力是感受不幸,自己的,以及周圍人的不幸,然后去幫助他們,其實他首先幫助的就是自己。
伊凡以一個需要被幫助的身份出現,通過母親的信,開啟新的人生。而這封信的原版,一直放在主人公的床邊,支撐著他走向媽媽的期待,茁壯成長成一個優秀的人。如果沒有這封信,伊凡就是主人公長大的模樣。
伊凡的第二次出現,是在主人公失去母親的最脆弱的時期。伊凡拿出影印的信,幫主人公走出悲傷,勇敢地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伊凡應該就是主人公的影子,以另一種方式成長起來的影子,來幫助主人公明白媽媽的愛一直在身邊,媽媽的期待就是自己能快樂。
寫這篇讀后感,讓我把思緒清晰地梳理了一遍,也感受了馬克李維先生構思的巧妙。一篇小說的精彩不是要把一切攤鋪在讀者面前,而是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余音繞梁,回味無窮。
愛能撫平一切創傷,能改變人的追求和軌跡,能助人實現夢想,能融化悲傷和痛苦。
讀書不多的寫手小白,這是看過的第5本書,第一次寫這么多的字的文章。讀書能讓我安靜地思考,踏實地生活,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把想法變成文字,讓感情盡情在字間流淌的感覺非常棒!
愛上讀書后,我才明白怎么去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