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上學幾乎就開始寫作了,從一個句子,慢慢到一段話,再到篇章。從流水賬的日記,到記敘文,議論文,到畢業論文,到公文,恐怕都少不了。
不過除開文字工作者(包括各種作家、單位的筆桿子之外),大多數人的寫作歷程也就限于寫個郵件或者會議紀要吧。
自己寫的不多,每當提筆時,就會糾結,不知從何寫起,寫作過程中也是百爪撓心,寫完之后狀態一般都是“身體被掏空”。我的體會,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絕不是寫作技巧的問題,而是思路有問題,不清晰導致寫作效率低,寫出來的東西結構也必不清晰。
怎么辦呢?有人說多讀,不是有句古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這句話在古時候應該沒問題,彼時社會信息量有限,書籍集中在有限領域,大家重點研讀就是經史子集,容易掌握書籍的精髓,知識系統化,寫文章自然信手拈來。但在當下,社會信息爆炸,讓人無所適從,知識碎片化嚴重,導致人們的閱讀也是碎片化的,主要通過手機微信、微博、新聞APP等等獲取信息,這種方式對獲取系統性知識非常不利,無法建立個人的知識架構體系,讀過的東西無法使用,導致心態浮躁,思路不清,每天惴惴不安,愈加想要獲取更多知識填充,把更多時間投入在碎片閱讀中,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這種情況,輸入無法促進輸出,又該怎么辦?
一個辦法是,用輸出倒閉輸入,方法很簡單,一個字就說完了:寫。
舉個工作中的例子,老板布置一個任務,要求寫一個的PPT,而自己并不熟悉這方面的工作,既沒思路又沒系統知識,但又必須完成。過程肯定是大概想一個框架,查資料、找老司機請教,寫初稿,被槍斃或者自己槍斃,然后重復這個過程。經過1個或幾個循環之后,就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有所掌握了,下次再寫這方面的材料,多搞上幾次,能形成系統架構,必定有較為清晰的思路,效率也會提高很多。
這樣寫作的目的就清晰了,一是鍛煉思維,能夠進行深入思考;二是輸出倒逼輸入,系統掌握相關領域知識思考更深入。兩者互相關聯又互為因果。
明確了寫作目的,下決心要寫,怎么能長久寫下去?想想困難還真不少。
第一個是時間問題。很多人是每天一千字,大概1~2個小時寫完,對于比較忙的上班族來說,還是很挑戰的。針對自己的情況,學首富說:先定一個小目標。。。 ? 三百字吧,重要的是先寫起來,每天保證最少300字。每天300字和兩天600字不同,和每周2000字更不同,難度要大得多,能堅持下來,一年也就寫十萬字以上了,絕對不簡單。
第二個是內容問題。會不會出現寫著寫著,就沒東西可寫了?有這種可能。有時會發現生活千篇一律,乏善可陳。但是細想起來,每天人的思考內容是很多的,只是自己沒有記錄而已。一個想法,一次交談,一項工作,一條新聞,都可以是寫作內容,在白天及時記錄,內容源應該不缺;
第三個是質量問題。寫的多了,會不會成為流水賬,導致因質量太差,而放棄寫作?以前出現過不少類似情況。想到的解決辦法是,每天只對一點內容寫作,只寫深入思考之后的內容,不單純記錄生活和工作,絕不寫流水賬。一個題目寫不完沒關系,可以分幾天寫,只要保證300字,把一個點寫清楚即可;
第四個是監督問題。一個人,如果沒人監督,很可能半途而廢。一個好辦法是找個人監督,如果當天沒寫就發個一百塊的紅包(會不會肉疼)。。。
提升自己,是自己變得更好。人是要有點追求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