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新聞評論課。
當了十年記者的老師被問到“為什么要來當老師”的時候,他用沾滿粉筆灰的手捋捋汗濕的頭發,換個舒服的姿勢,給我們講了一個個“單身探訪注水豬肉被一群拿著大刀的殺豬佬追到大街上含辛茹苦熬完稿子卻被告知不準發”以及“深入事故地點暗訪受災百姓當地官員好禮相待所有知情人齊齊噤聲”、“跟了小半年的深度采訪因為牽涉眾多恐民心不穩繼而胎死腹中”這樣的故事。
他帶著追憶時光特有的唏噓和如今看開萬事的豁達兩種矛盾的語氣講完,最后,在場79名同學都沒有說話,看著站在他一臉戲謔卻好似無奈地站在三尺講臺,頭上滿是粉塵。
“所以,我選擇來教書。我覺得,你們才是中國新聞最新鮮的血液,你們長好了,有勇氣和毅力了,新聞的樣子就會變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變得心潮澎湃,紛紛放下游戲和小說,聽完了后半節課。
大學畢業,全班,不足五個人選擇了新聞行業。
如果,他看到最近那個被屏蔽的新聞,他會理解我們當初的選擇的吧。
斷斷續續也有新聞從各種渠道流出來,然后被刪,再流,再被刪。
全世界都因為這件事情而吵鬧著爭執著,只有我們,當做沒發生。
哦,是被迫的。
也許。
看多了其實無感了。
“我們老百姓嘛,啥都不圖,吃好喝好就中。”一個出租車司機跟我大談政事之后的一句總結。
我們已經不生氣了,也不在乎事件到底怎樣收尾,哪有力氣生氣,哪有閑心關注不關己的國家大事,畢竟,今晚的報表還沒做吶,昨天店里看中的那雙鞋子要去買了,女神點贊我微信了,晚上吃什么好……朕誰都不關心,朕好,世界就好。
前幾天和朋友逛街,經過那家唐安琪出事的咖啡店,一切如常,好像那場大火只是五毛錢加的特效,Duang一下就下一集了。
朋友說了句,哎,你說,怎么就沒有后續報道了呢。
我見怪不怪,回了句,”你昨天看到街頭有家新開的店不錯,你去了。今天看見另一家,你覺得你是會去原來的還是新店吶?“
”哎,你說,這新聞都這么短暫的么?“
”媒體制造輿論并制定議程,他們想讓我們關注什么,我們自然就會關注什么。雖然吧,我們都覺得自己人格獨立,思想特立獨行,但是,其實很好把控的。“
“怪不得,現在的網紅越來越多,記者越來越少。“
”即使有,我們也看不到。記者,其實蠻像曠工的,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工作,沒人注意到,且時刻有生命危險。出了事才能被知道。“
”這是沒救的節奏了?“
”誰知道。哎,你看,有家新店開了,去看看!”
不想多說,也說不了太多。
所有激烈的情緒,想被注入了太多的水,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