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到目前我一有空便翻閱帛書《道德經(jīng)》,但是由于我學(xué)識淺薄,不甚理解,所以我就不多談?wù)勂渲猩羁痰暮x了,不過我卻對帛書《德經(jīng)·第六十九章》產(chǎn)生了深刻的記憶。
[原文]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帛書《德經(jīng)·第六十九章》
[譯文]
天下人都說我太寬泛(不著邊)了,寬泛到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正是因?yàn)椴幌袢魏尉唧w的東西,才能博大無邊,如果和具體的東西相像,那早就很渺小了。我一直都有三樣寶貝,持守著它而不敢有失,一個叫做“慈”,一個叫做“儉”,一個叫做“不敢為天下先”。慈,所以能夠勇敢;儉,所以能夠?qū)拸V;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夠領(lǐng)導(dǎo)大家有所成就。如今舍棄了慈,而求勇敢;舍棄了儉,而求廣博;舍棄了后,而求居前,這樣就必然會走向滅亡。慈,用以作戰(zhàn)則無不能勝,用于防守則無不能固。所以上天將要成就一個人,這才會讓他恒有慈德。
這里的大與莊子逍遙游里的大也許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修道者心量之大,心量大了才能將自己逐步推向破除人道本能的“分別心”,這樣即使別人說你什么什么都不會影響到你本自清凈的本心,這樣也就不會被“分別心”埋在人道上的大小把自己的心量和振量弄得很小。于是乎老子順勢提出自己恒久持守的“三寶”,他們分別是“慈愛”、“素樸(即儉樸)”和“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即不敢在天下人面前展示原本素樸的本心中所沒有的東西)”。持守這三樣寶物的好處也就呼之欲出了,即“勇敢”對應(yīng)慈愛、“素樸”對應(yīng)個人胸懷的寬廣和“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對應(yīng)靠自己的身體力行將所有帶領(lǐng)到一個“道”國度,即對應(yīng)《莊子·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國”,這是不是空間意義上的遠(yuǎn)方,而是直指人的清凈的本心。
上述所講的“慈愛”與勇氣、“素樸”與胸懷的寬廣和“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于走向“道”的國度是層層遞進(jìn)的,即具有邏輯上先后順序,如果選擇從后者走向前者的話會很容易讓自己迷糊的,因?yàn)槿藦墓胖两穸紱]有從老年人走向嬰兒的過程,人們也從來沒有失去過“道”,而是被內(nèi)心的欲望迷住本心了,所以我們只需要盡量的去記憶起我們本來就擁有的本心。但是,多數(shù)卻走向反方向,即走向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也許就是老子所說的“樂與餌,過客止(通行版《道經(jīng)·第三十七章》),即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享受才能使世上過客們短暫停留的東西,而圣人們只能遠(yuǎn)遠(yuǎn)的觀看著背道而馳的人們,卻不阻止,這樣至少不讓人們討厭“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