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現實生活中,我和媽媽的關系一直很好,很親密,很融洽,甚至現在我還可以與媽媽撒嬌,經常手拉手一起逛街,出門一直會被誤認為是姐妹花,我們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任何代溝,也從來不會吵架。我很感恩媽媽給我生命并撫育我成長,我也一直很欣賞媽媽的智慧與大方——從小到大,也一直很佩服媽媽,她總是可以把各種人情世故處理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從來不覺得我和母親的關系有任何不和諧的地方,一直到后來發生的一些事情改變了我的看法。
這也許需要從我自己心理咨詢的個案說起。
有一次機緣巧合,我做了一個與母親關系的個案。
我在個案中清楚地看到:在面對自己的母親的時候,我希望她來愛我時,我卻站在原地歇斯底里地哭泣,就是不愿意往前邁一步去擁抱自己的母親,我沒有想到那個小女孩竟然會那般的固執。
“媽媽,我是你的女兒,你應該愛我,你應該抱我”。當咨詢師引導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哭得更厲害了,蜷縮成一團,一邊哭泣,一邊用盡全身的力氣吶喊道:“媽媽,我要你抱抱我!”“媽媽,我要你抱抱我!”……
后來,我才明白,原來,那個小女孩的心里認定:媽媽是自己的母親,她就應該愛自己,因此,她應該主動過來給自己的女兒母愛。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對母愛竟然有一份很深的理所當然!
只是這一份理所當然隱藏得太深,如果不是做深度個案,也許我根本無法看到。我才驚奇地發現:原來真相并不是如此——表面上和諧的母女關系背后并不是真和諧。在個案中,我看到并放下了那份理所當然。后來的日子中,我發現我與母親的互動更加親密,那是一種內在真正的和諧。
2
在莎蘭老師《真愛密碼》的工作坊中,有一個練習是確定自己的界限,多大的空間對你來說是合適的,你有權擴大你的領域,也可以要求對方靠近。
一開始,我只是做練習,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當我第二次做這個練習的時候,我發現:當搭檔發出我靠近的信號的時候,我根本不愿意去靠近他,哪怕把他假設成我的親密愛人。不論對方怎么發出信號,我視而不見,我只是在原地,心里很委屈,不愿意邁開自己的腳步,你需要我,你愛我,憑什么要我過去,你不會過來嗎?
突然間,有一個很深的覺察,我發現我對于前男友,竟然也有一份理所當然!這種理所當然和曾經對媽媽的那種理所當然是何其相似的!我和他,兩個人相隔四五千公里,相隔了大半個中國,他在內蒙古,我在深圳,我一直希望他來到我的城市看我,但是我卻從來沒有主動去過他的城市!雖然家里確實對我管教太嚴,除非特殊情況,否則都不能在外過夜,更不用說是離開我所在的城市了,這是實情;但是更深的誠實告訴我,那個在那個小女孩的心中,有一個信念:既然你愛我,你就應該主動來到我的城市看我,那樣的理所當然。
甚不需要任何言語的瞬間,我開始明白了:正是那種小孩子狀態中的理所當然阻礙了這一份愛的流動。而愛情中,一個巴掌拍不響,也許分開才是更好的對策。當我看到這一切,我心中對前任的憤怒、怨懟和不滿消失了,反而升起的是理解和心疼。
瞬間,我開始明白為什么我們和母親的關系會深深影響我們的兩性關系。是的,我們總是會把對父母的投射、把自己曾經未被滿足的情感、期待投射在我們的伴侶身上。如果沒有足夠勇敢、足夠真實去面對內在的自己,我們根本不會發現,原來,我們的伴侶在生活中承擔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投射!
愛,沒有理所當然!甚至可以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的理所當然!
即使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也不能當成理所當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已經是100%,他們的每一份付出都應該去感恩,他們的每一份愛也應該被看到和尊重。伴侶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放下理所當然,才能有真正的和諧、融洽與親密——因為每一份愛都沒有理所當然。
3
A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B吃。剛開始B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
習慣了,便理所當然了。
于是,直到有一天,A將雞蛋給了C,B就不爽了。她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A的,A想給誰都可以。為此,她們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上面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吧?一開始,我們收到他人的恩惠的時候,我們會充滿感恩;但是漸漸地,日子久了,也許就習慣了,就以為是理所當然。假如哪一天沒有像往常一樣對你好,你就會開始抱怨。
不論是上面這個小故事,還是我自己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愛也一樣沒有理所當然。讓我們一起,放下理所當然,用感恩的心,去迎接流動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