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所講的故事構思技巧是針對于最近很火的非虛構寫作,而非我們通常所講的小說等虛構寫作。
大家都知道,在好萊塢這個全球表演業最發達的地方,最主要的產品就是創意。
但是在這些創意中,很少有創意能夠單獨支撐起一部電影的拍攝。很多情況下,這些創意只是一些模糊的觀點,很多時候無法被打造成劇本。
寫作同樣如此:
創意(故事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構思成文。
簡而言之,作者在下筆之前,應該仔細琢磨自己要講的故事:
故事的范圍有多大?
故事的主題是什么?
什么樣的表達是最好的?
什么樣的語氣是最合適的?
……
【范圍】
常見問題
作者的思路過于狹窄。作者對故事的涉及范圍沒有全面地考慮,沒有進一步思考這些最初的表面現象中所深藏的影響。結果故事很短,僅僅兩、三頁就寫完了。
于是,他只好重新給自己的故事加工潤色,加入重復的引語、不相關的事實、大量的數據和其他的廢話。
就像下面這幅漫畫中的挖井人:
這兒挖一下,那兒挖幾下,費了很大力氣,可是沒有一處能挖出水來,結果挖井變成了挖坑。
這樣的結果出現在寫作中,將是一篇難以想象的文章:
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面面俱到,卻又什么都沒講透徹、講明白。文章節奏是狂亂跳躍的,讀者越看越厭煩,越看越累。
與其撰寫這樣一篇規模龐大、無法說清楚的長篇巨著,不如寫一篇信息有限卻講得很好的故事。
解決辦法
按照因果關系歸納故事的主題。
好處:
1、能夠提前確定故事中潛在的動態元素——讀者們更感興趣的作用和反作用行動;
2、能夠明確設置故事的范圍。在繪制出了大致的范圍區域圖后,作者就能夠根據自己擁有的時間和自己所處的空間,來制定一個可以實施的計劃。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只要找出故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元素就可以了。對于最后完成的故事中出現的細節或其他信息,此時都暫不用考慮。
【金牌案例】
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醫師短缺的現象,我們決定撰文一探究竟。我們并不把這種短缺現象看作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運用因果分析,把它視為另一件事情的起因,依此類推分析如下圖:
看完上圖,我們就不難發現:把所有元素都放到一篇文章中去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沒有這種結構圖,我們就會在這種錯綜復雜的迷宮中迷失方向。
在多余的材料上浪費精力,事后才發現根本用不上;被細節和奇聞軼事所吸引,最終才發現這些信息是完全離題的;報道的東西太多,花費的時間太多,反而在重要的地方缺乏深度。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預先計劃好該報道哪些內容,該舍棄哪些內容。故事周圍沒有圍欄。
在繪制因果關系圖時,必須考慮到三個因素:
1.時間
2.距離(元素離故事的發展中心距離越遠,那么它還沒有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影響對象(涉及的對象——哪些人或群體與此相關,受影響的人或組織機構有哪些)。
【注】對于在自己的寫作邏輯鏈中處于偏遠位置的元素,一定要保持警惕態度。除非提前獲得跡象表明這些元素確實存在,否則他完全可以放棄追蹤這些元素。這樣可以把寫作范圍縮小。
【主題】
常見問題
在做一篇報道時,沒有對他選擇出來的材料進行整合,沒有把他想要講述的故事打造成一個言簡意賅的主題的話;寫作時,很有可能失去重點。他會被大量的材料淹沒,如果他自己都不知道這些材料意味著什么,其他人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可以想象,這樣漫無邊際、毫無重點的文章,誰也不會喜歡。
解決辦法
從你已經畫好的故事地圖上選擇最重要的一塊,用幾句簡單緊湊的話表示出來。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主要發展上,這種發展導致的一、兩種可能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可能產生的反作用,其他的元素都可以忽略。
用大頭針把這個故事的主題陳述釘在你可以看見的地方,讓它指導你的工作。當你偏離它的范圍時,讓它來責備你、質疑你。
好的主題陳述簡單明了,沒有細節,只是鮮明準確地勾畫出故事的主線。如果把最后完成的故事比作一幅油畫,主題陳述就是最初的素描,幾筆關鍵的線條描繪出的大體輪廓,而最后的作品就是根據這幾筆線條發展出來的。
在開始創作一個故事之前以及整個過程中,你都要考慮你對這個故事的感覺。
如果你對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發展情況感到可笑、懷疑或者憤怒的話,要問問自己是什么原因導致你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跟著你的感覺走,記住你對它們的分析,因為這些感覺能把你的寫作引入你沒有預料到的新領域。
如果你自己對故事或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沒有強烈的感覺,那你怎么能夠指望讀者對這樣的故事產生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