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論文之余又回顧了一遍李笑來老師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一書,重讀一遍依然有很多收獲,現在選擇其中最要緊的一部分寫出來,權且當做閱讀之后的踐行吧。
肯定的是,總有一天,我們會死。但不確定的是,我們只能活一次。統計發現,人們精通一項技能需要七年左右的時間。每學會一項技能都能夠讓我們完成上一個七年完全無法做到的事情,讓我們再重新活過一次,比如:下一個七年,我可以去做個詩人,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以笑來老師這本書才會取名為《七年就是一輩子》,學習一項技能仿佛讓我們獲得“重生”一般。
讓我們“重生”的關鍵在于獲得新的技能,或者說是學習。關于學習,笑來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這樣一些事情:
首先,笑來老師堅信一切的改變的都根源于學識,學識決定一切,這是他對于學習的價值判斷。以“財富自由”舉例,早早實現財富自由的笑來老師說,他實現財富自由的方法就是“思考、方法論和踐行”。翻譯一下,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質量,總結方法論并不斷踐行。我知道你肯定沒有理解,如果想要完全理解的話,就得去得到APP上訂閱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再舉個例子,我們很多人都會有和自己親近的人吵架的經歷,笑來老師根據計算機網絡協議的知識,設計了一套避免和老婆爭吵的方法論,然后做到不再和老婆爭吵。(請參見《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一文)
其次,學習這件事本身的概念和方法論是什么呢? 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學習就是不斷地打磨原有的以及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論。基于這樣的概念,其方法論就變得很明確,即努力讓自己具備更多清晰的概念和方法論。舉例說明,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幸存者偏誤”的名詞,這一名詞的大致意思是我們通常只能夠關注到那些幸存者,從而高估了事情本身成功的可能。它對應的方法論就是我們要提醒自己,自己是否有陷入這樣的誤區之中。以上提到的還是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可以用來檢驗我們學習的成果。
當然,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方法論,“踐行”。只有踐行所學的概念和方法論,才能夠真正的有所改變。我個人對于踐行這件事,有著這樣的一種看法。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找到現成的應用場景,比如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某一工作和生活中難題。(當然,這有個可能使是我們自身沒有發現應用場景,就像笑來老師用網絡協議的知識來解決和老婆的吵架問題。)但是,我們還有著一些其他明顯的選項,比如:寫作、講述給其他人。這些場景一直存在,而且足夠顯而易見。
最后,笑來老師對學習知識本身還有話說。他將知識劃分為有繁殖能力的知識和無繁殖能力的知識。有繁殖能力的知識可以積累,能夠應用,比如:科學方法論,這些知識才是對實現個人成長有意義的。而無繁殖能力的知識,就像是陳寅恪的第三個字到底是讀ke還是que,這些知識雖然也可能具備應用場合,但相對于那些有繁殖能力的知識就顯得意義不大了。或者從效率角度講,學習有繁殖能力的知識無疑是一個更高效的選擇。
以上的內容背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邏輯。《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中介紹這樣兩種心理狀態,一種是表現型人格,這種人格更關注當下自己的表現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另一種是進取型人格,這種人格往往更關心自己有無進步,能否在未來變得更好。更進一步,心理狀態差異會影響到對于能力的信念,表現型人格更容易認為能力是先天的,難以改變的,而進取心人格更愿意相信能力,甚至是智商都是可以后天習得的,更愿意為此付出努力。這種巨大的信念差異,自然會影響一切有關學習的認知和態度。
此外,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很多人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備這兩種人格,即關注自己當下的表現又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成長。但認知兩種人格之間的差異,也就為我們在關鍵時刻降低表現型人格的影響提供了可能。這也就是學習本身的意義所在吧。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還有著很多精彩到醍醐灌頂的觀點和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