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依稀記得自己很愛講話,每次和大人或家人講話都會咿咿呀呀地講個不停;
可是,后來,媽媽一直說,小孩子,哪兒來的那么多話,大人講話小孩聽就好;
于是,我再也不那么愛講話了,每次講話都害怕說錯什么,惹媽媽不開心;
現在,終于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有時候想講話竟也不知道該講些什么了。
我想,家庭環境給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媽媽一方面希望我長大后能言善辯,卻不曾想,她早已在無形中奪走了我原本擅長的言語能力。
在我做英國漢語助教期間,我在這里接觸到的第一個學生G也跟我一樣,沉默寡言。
我們一直都是上的一對一漢語課,我主要幫她輔導漢語口語,準備即將到來的Pre-U考試。
她今年八月就十八歲了,正在上Y13,即13年級。
剛來的那幾周,我的教學很困難,一定程度上可以說G有些抵觸,因為她特別喜歡在我來這兒之前的那個中文助教,她甚至因為她而想去北京,只因那個中文助教現在再北京工作。
老實說,我有過忌妒,那是我能怎么辦呢?只能想方設法多跟她交流,引導她多說中文。
然而,和這個不愛說話的小孩上課總是會遇到些阻力的,第一個月,跟她上課的時候,她的回答幾乎都是“I don't know”或“I have no idea”。我知道,她的中文不是很好,但是也不至于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我開始告訴她,“I don't know”用中文講是“我不知道”,也試著讓她用中文翻譯我說的簡單的英文句子,并告訴她,如果我們盡快完成了口語學習任務,就可以聊聊天。
這樣一來,她的學習效率相對提高了不少。
漸漸地,通過聊天,我們逐漸變得熟悉。G也慢慢打開了心扉。
她會跟我講對中文學習的看法,也會講她的業余生活,甚至還給我看她小時候的照片。
我知道,我們走得越來越近了。
每一個寡言的孩子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寡言,只是她們有些慢熱,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是不會一下子就表現對人的熱情,初次相識,給你的多是冷臉。
但,絕無惡意。
這只是她們的一個外殼,保護自己的外殼。
大概曾經真的受過傷,所以收起了自己的鋒芒,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了。
昨天和今天,在學校期間,我和G幾乎一直都待在一起,她昨天考了中文模擬考的閱讀和作文部分,今天上午考了聽力部分,所以我就像她的私人導師一樣了。
今天下午的時候,我跟她又有一對一的課。她說考試讓她很累,不想做口語練習。所以我們聊了聊。
沒想到在聊天的過程中,她無意間說出來一件讓我特別感動的事。
她這兩天都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考試的,圖書館的管理老師是A。昨天上午她提前幾分鐘去了圖書館,還跟A聊了天。
她告訴圖書館的管理老師A我的英語不是很好,還有些害羞,所以讓A跟我說話的時候講英語盡量慢一點,不然我一聽不懂就會變得有些慌亂。
聽她說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真的很意外,也很感動。
原來,她的心里住著一個小天使。
而我,竟已悄悄走進了她的內心。
她的關心讓我覺得一直以來默默對她的好,對她的關心沒有白費。
我們都很寡言,我們也都很慢熱,在他人看來可能會顯得高冷或是特立獨行,但其實,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善良的小天使。
我們不善于表達,我們需要較長時間去走進彼此的內心,但是一旦那個人走進了自己的內心,就再也出不去了,關于她的所有都會深深印刻在心上。
這就是我和我的學生G的故事,我們從遠走進對方心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