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們來說,
永遠沒有絕望的時侯。
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時光,
莫過于春秋時日陰雨連綿獨守空房的時刻。
——梭羅
這張圖片來自于日本一家餐廳,為了讓單獨吃飯的顧客不那么寂寞,推出了讓玩具娃娃陪吃的服務。
獨自一人在熙熙攘攘的餐廳吃飯,難免會有落寞的感覺。孤獨,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時刻,而當人陷入孤獨困境的時候,總是本能地想要逃避,因為人是群體性動物。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這種觀念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深入人心。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一位老師的課臨時換了教室,一位女同學因為沒看到通知消息而遲到了半節課。
這位老師非常生氣,她說:“為什么沒有人通知她呢?我覺得不上課是件小事,但一個班沒有一個人通知她說明這個人人品很有問題,不然她怎么沒有一個朋友呢?”
那位女同學聽到老師的話,眼淚馬上掉了下來。
事實上,因為宿舍調配的原因,那個同學沒有跟班上其他同學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一個混合宿舍,每次收到的消息沒有其他人那么靈通,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們總是很輕易地憑借一件事情就對別人下定論,認為一個人孤獨是因為這個人性格有問題。這種思維定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看到一個人很愛小動物就會覺得他很愛孩子,看到一個人對朋友好就覺得他肯定對妻子更好,事實上,兩件事情完全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為什么人會覺得孤獨?
蔣勛的《孤獨六講》也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他將人世間的孤獨分為六種。
因為潛藏于任性內在本質不可暴露而產生“暴力孤獨”;眾聲喧嘩卻無處訴說而產生“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但落于虛無而產生“革命孤獨”;不可思不可議而有“思維孤獨”;殘酷青春中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而產生“倫理孤獨”。
在蔣勛的筆下,孤獨不再是一件可恥的事,反而創造了關于孤獨的美學,字里行間充滿了哲學思辨和社會批判。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蔣勛一樣坦然面對孤獨,當孤獨降臨時,可能我們會驚慌失措。
一群人在走路時,自己的鞋帶散了,蹲下來綁好鞋帶,發現他們已經走遠了,失落之余的第一件事就是趕上他們。
同事們聊天,盡管對他們的話題并不感興趣,但為了顯得合群些,總是想盡辦法把話壓扁了擠進去。
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朋友圈,以為會有人懂其中的情緒,最后發現連個點贊的人都沒有。
別人只對柴米油鹽醬醋茶感興趣,而自己卻想找人談談琴棋書畫詩酒花。
真誠地跟別人說了一句動情的話,結果只換來一句“矯情”。
即使置身于人潮擁擠、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卻總是有很多這樣那樣的理由使人孤獨,總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感慨。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孤獨的情緒,生活便會增添處許多煩惱。
于是當面對惱人的孤獨時,我們會經常用一句話鼓勵自己:戰勝孤獨。
如何戰勝孤獨?當我們決定與孤獨抗爭時,我們就已經將孤獨看作勢不兩立的敵人。
人,總是將自己視為萬物的頂端,認為沒有什么是不可戰勝、不可征服的,但在與孤獨的這場戰爭中,我們卻是越用力,陷得便越深,孤獨感就越強。
在輾轉于各種社交PARTY之后,在朋友圈的各種節日狂歡之后,在撂下長時間通話的手機之后,你會發現,暫時被排擠的孤獨又回來了,并且這種空虛在獲得短暫慰藉之后更勝從前。
孤獨是不可傾訴,不可解脫,不可戰勝的。
但是,有些人卻能與孤獨和解,甚至在孤獨中享受生活。
大學有個好友,她見人總是一臉笑,給人感覺是非?;顫姷男愿?,熟人也很多,走在校園里總會有很多認識的人打招呼。然而事實上,她私下里跟我們表達過對社交活動是多么痛恨,大多數時候,她都是想遠離人群,寧愿用更多獨處的時間來讀書、思考,而不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侃天侃地侃八卦。
用她自己的話形容,她是孤獨但是不孤僻,身邊也從不缺乏知己。
在認識這位朋友之前,我不知道生活可以這樣獨立和灑脫,反而一直因為宿舍生活中的瑣屑小事焦頭爛額,沉湎于焦慮和浮躁。
回過頭去看以前的自己,曾經因為內心的懦弱而度過多少痛苦不堪的日子,浪費了多少寶貴時光。
是否選擇直面孤獨,對于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件很難以抉擇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對于生活所有的看法,我們所愛的、恨的、支持的、反對的、想要的、討厭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別人的看法,那么,我們還剩下什么?
如果我們一直不敢展現出自己的孤獨,而只是淪為別人的傳聲筒,淪為折射他人光彩的三棱鏡,那么,誰又會去幫我們發掘出內心的自我?
如果我們永遠不去思考孤獨,不去爭取反思的時間和空間,那么,我們最終會走向何方?
如果我們都不做自己了,我們又是誰?
孤獨雖然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但它可以激蕩起我們心中的勇氣,使我們真真正正地控制自己的世界和思緒,進而形成智慧。唯有不荒廢孤獨,才能重新審視自我和他人,才能真正融入社會并尋得一席之地。
直面孤獨,可以直面自己的本心。孤獨使人從世界的喧囂中隔離出來,不用再去考慮別人的評價,迎合別人的想法,讓一切都變得遙遠。水只有在最安靜的狀態下才能反射出倒影,人也一樣,只有當世界安靜了,我們才能獲得心靈的寧靜,才能更好地反省和思考。
接受孤獨,坦然地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從大眾的輿論中解放出來,不盲從,不逃避,如此才能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有自我,懷抱理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認識孤獨的自己,才能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與世間萬物相處。
尊重孤獨,盡管孤獨會造成無數的痛苦和現實問題,但孤獨最終會為我們帶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