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A班的學生,比其他班更加活躍。
面對好動的學生,瞬間油然生出“我當年做學生時是XX樣子,而如今的學生卻是XX樣子”這種感慨,大抵就是覺得當年我們很乖巧,如今的學生卻肆意得很。
然而那一刻也忽然明白,當年我的老師用充滿“人心不古”的口氣說“你們這一代啊,如何如何,想當年我們,如何如何”時,我心里是一點都沒有感同身受的,反而覺得,當年是當年,我們是我們,干嘛老拿你的當年和我們比呢。
大約拿自身經驗來評價他人,是人的本性,畢竟我們也只能用自己的目光來看待四周。更何況是手中握有對學生的評價權的老師呢?
一旦老師有“我們當年哪里會這樣”的感觸,就會將雙方置于隔閡狀態,因而,學生的吵鬧就由一個只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件,延伸到老師對自我的評價體系里,從而令老師更不容易心平氣和地對待吵鬧這件事,更容易動怒。
因此保持覺知就很重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和學生的邊界混淆,把對事件的評價控制在它應有的范圍內,比如,學生為什么不停地吵鬧?孩子們正是天性活潑好動的年紀,自然會不十分安分,那如何在紀律上加以改進?把自己的思路引到如何解決問題上去,而不是走向更對立的方向。
實際上,人們的確一代比一代更加自我,比如我的父輩祖輩,當年讀書時,老師的權威還是很重的,而現代的孩子們有一個更開放的心態。面對老師,他們身上更多的是“服”和“不服”,一個學識淵博或聰明風趣的老師,是讓人服氣的,而不是如我小時候,會對老師有些畏懼,產生“怕”的心理,膽子大的則是“不怕”,或者認為就“應該”聽從老師。這個理所當然的“應該”,在我的學生身上,我看不到太多。只有當我在課程上的講解令他們感到驚奇時,他們才會表現出一種信服和乖順。
我比學生們大了十幾歲,這十幾年里,變化如此之大,從他們身上,我才深切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感受到一代人和一代人確實不同。就像我的長輩們時常細數我們這代人身上的缺點,我看著我的學生們,感到迷惑。他們與我如此不同,有很多讓我想要稱之為“缺點”的東西。還好我還記得當年的心愿,因為希望別人能理解自己,決定不成為無法體諒他人的人。
要時刻提醒自己,作為老師,雖然需要對學生進行管教,但更要學習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孩子們身上與自己的不同,即是學習如何處理自己在時代變遷中新舊觀念的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