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得了本地名人一副書法墨寶,喜不自勝。
拿回家細細欣賞,喜愛之情難以言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按捺不住內心喜悅,拍照發給書法愛好朋友們分享。大家不看則已,一看群里炸了鍋了,七嘴八舌各種聲音都有。最先看到這幅墨寶的人是在下,雖然說對書法也是高山仰止,附庸風雅而已,但是鐘愛此道,樂意欣賞得意之作。
我只是書法愛好者,手下功夫自然不是上乘,可是朋友樂意讓我說道說道。我告訴朋友說:“在下不才,初學者而已,雖說是看的多了,眼界有所提高,但是無外乎班門弄斧,見識淺薄。斗膽說說拙見,你姑且一聽,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朋友說:“閑話少說,直言不諱。”
我沉吟片刻說:“名人字畫不一定都是上乘作品,一副好的作品跟心境、工具、天氣都有關系,所以產生一幅作品下筆前完全都是未知的。同樣的內容,一個人寫兩次也會有所不同,首先要摒棄名人手下均佳品的理念。”
朋友說:“一般說來,一幅作品的隱性價值其實都是名人效應,很多人都覺得名人就是精品,只認名字,不看其他的,你有什么見解?”
我說:“章法合理,布局恰當。線條有力,用筆老道,落款也很自如,有深厚的基本功。此為篆書,但是又跟傳統篆書用筆有所不同,大篆和小篆都是藏鋒,圓起圓收,為啥他的起筆都是隨性所為?倒是跟金文的起筆有些相似,是不是融入自己的書寫習慣所致?但是對于篆書作品而言,這樣處理有失古風,另外這個上字的處理方法已經不是篆書,而是甲骨文的寫法,比篆書還要早的文字,跟篆書擺到一起,是不是有點欠妥?另外篆書古樸肅穆,飛白是不是有點多?”
朋友聽了我的話愣了一會說:“你懂個屁。”于是我們哈哈大笑,轉身喝茶去了。
過了幾天,朋友跟我吃飯,心情沉重的說:“我把那幅字發給另外一個懂書法的朋友,他回了我一句話,聽后特別不爽。”我說:“他怎么說?”朋友悶悶的說:“他說依葫蘆畫瓢。我就不懂了,是不會欣賞呢,還是人家寫的真的不好。為什么寫字的都說別人寫的不好,這就是所謂的文人相輕么?”我心里一沉,所謂文人相輕的屁話,從古到今傷害了多少人?
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不管是寫書還是寫字,作曲還是填詞,大多只會看到別人作品的弊端看不到優點,這是一種認識的悲哀。但凡一個作品,即使多么糟糕,勢必有好的一面。“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一把掃帚如此,何況人乎?只說別人作品的糟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是一種狂妄,更是一種井底之蛙的淺薄。只要是面世的作品,其必有精華之處,也有不足之處。就算是一塌糊涂,敢于發聲也是一種勇氣。在評論別人作品的時候,客觀,謙虛,可圈可點,既能肯定別人的長處又能提出改進的不足,對別人是一種激勵,提高,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一味的去抨擊別人作品,看不到一點點的正面東西,只能暴露自己的無知。如果再用“文人相輕”的話安慰自己,或者開脫自己更能顯現出自身的淺薄。
自古以來,真正的文人都是惺惺相惜,彼此欣賞。只有那些自視清高,實際一知半解的人才會看輕別人,評論別人的種種不是。李白和杜甫相差十一歲,但是一見如故,彼此情誼至深,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兩個歷史上最大的文豪有的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欣賞,情同手足的思念。為什么不文人相輕呢?
不要讓淺薄暴露了自己的修養,不要讓胸襟出賣自己的無知。更不要讓“文人相輕”這四個字成為你去打擊取笑別人的資本,自詡為文人的文人,實則只是可憐的小人。
有感而發,特此記之,與君共勉。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提高書法技法的同時,提高德品、口德,德藝雙馨才讓人欽佩。